导读 本文目录一览: 1、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2、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优点缺点改进 3、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

本文目录一览: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蝌蚪找妈妈》课文,欢迎阅读借鉴。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优点缺点改进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写了一群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的事。教材既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又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喜欢的小蝌蚪入手,通过有趣的动画演示,激发学生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以及课外知识说一说对小蝌蚪的了解,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说着自己对小蝌蚪的了解。紧接着,我又展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学生观察仔细,能抓住特点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紧接着导入新课 小蝌蚪找妈妈。本文动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首先让学生上台来做做动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感受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尤其是当有的学生表演不到位时,我让他找一位自己喜欢的朋友上来再演示动作,然后两个人一起表演,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词语,而且不容易忘记,最后再让学生表演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小蝌蚪的礼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过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我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参与到表演读中,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超出,因此,在后面提炼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的变化的顺序时反而略显时间不够,虽然学生也能说出小蝌蚪的变化,但个别学生说的不够精准,这也是需要今后需要有效调控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篇1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篇2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路。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特点,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知识技能方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朗读语气。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观察课件,让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体会小蝌蚪急切找到妈妈的心情,享受家庭的温暖。

(四)教学重难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课中,人物角色多,语言生动有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掌握青蛙的生长过程。自然而然,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准相应的语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

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

2、合作学习策略。

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3、迁移训练。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迁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素质。

三、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

1、出示小蝌蚪图片,描述它的样子。直接学习第一自然段。动画听朗读,体会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小蝌蚪?(快活的)但是他们也有一个烦恼,遇到烦恼怎么办呢?(解决)这不是他们贴出了一则寻人启事。

2、寻人启事:我是你们的朋友小蝌蚪,我从生下来就没有看见我的妈妈,当我看到别人的妈妈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候,就特别的羡慕。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长的什么样子?有帮忙能找到我妈妈的`请拨打电话。我一定重谢他!

这则寻人启事一定能激起孩子们的同情心,将他们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引出青蛙的样子。根据寻人启事让孩子们说出青蛙的样子,孩子自由描述。那我们就跟随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通过看动画,听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思考:小蝌蚪都去问了谁?最后找到妈妈没有?

2、根据孩子的汇报学习2—6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学习二—六自然段

1、学习二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在找到相应的自然段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妈妈说的话。

(2)看图片比较小蝌蚪前后有什么变化?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来要找妈妈的?

(4)抓动作词“迎上去”的理解。可以看动画也可以用实际动作演示。

(5)练习说话,小蝌蚪看到鲤鱼阿姨叫小鲤鱼捕食,心里会想些什么?这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相信他们会说的很好的。

(6)重点指导朗读。多种形式的读,可以分角色读,指明读

(7)看动画,给动画配音。并比较。

(8)总结学习方法:观察图,发现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谁?画出他们之间的对方,并有感情的读一读。给动画配音。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和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基本相同。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旨在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教育家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不是为了教会已有的知识而是为了今后的不教而教,可见教会孩子学习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3、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合作学习:出示学习提示:观察图,发现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谁?画出他们之间的对话,并有感情的读一读。组内分角色读。小青蛙后来干什么去了?给动画配音。

(2)汇报交流。

(3)相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蝌蚪看到妈妈后会说什么?

这是一个由伏到半伏最后放手的过程,对孩子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也是孩子由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合作学习是将老师教的方法内化为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

4、总结全文。

课件演示青蛙的生长全过程。

完成练习:

5、拓展知识:一只小青蛙一年能消灭害虫一万五千只。保护庄稼。

6、布置作业。选择性作业:

(1)续编小青蛙遇到妈妈后的故事。

(2)查资料,小青蛙消灭害虫的资料。

(3)写一句保护青蛙的宣传标语。

小蝌蚪找妈妈生字笔顺

.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知道青蛙是有益动物,会捉害虫。

我们要保护小蝌蚪和小青蛙,做环保小卫士。教学重点: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教学与学法:情景教学法指导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音频图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导入: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她在哪儿。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找,好吗?(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重读“找”,“妈妈”要读得亲切一些。第1教时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读题质疑:小蝌蚪长什么样?它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读通课文自由读。(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生字表二中的拼音老师)。

《小蝌蚪找妈妈》 二年级上册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5个生字,会写“两”字,读准多音字“教”。

2.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能借助表示动作的词了解课文内容。

3.能借助图画按顺序说清楚小青蛙成长的变化过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激发兴趣

1.谜语:身体圆圆尾巴细,身穿黑衣裳,水里生来水里长,长大变成小青蛙。

2.指出生活中见过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问:课文中的小蝌蚪什么样子?(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识字 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

(学生认读“池塘”,结合字的偏旁部首、生活实际和图片理解池塘就是周围是土的水坑。)

(2)指生概括回答课文中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大大的脑袋 黑灰色的身体 长长的尾巴”。

(学生认读生字“脑、袋、灰”)

(出示小蝌蚪的图片,学生一起用上课文中的语言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4)抓住“甩”体会蝌蚪的可爱。

谁能演一演甩着尾巴的样子?

(5)再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的可爱。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3)思考问题:小蝌蚪找妈妈一共找了几次?分别找到了谁?一边读一边用横线画出来。

(提示学生碰到不会读的字先拼拼音,解决不了再请教同学、老师。)

(三) 精读感悟 随文识字

1.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读课文。

2.交流问题

(1)小蝌蚪一共找了几次妈妈?(三次)

(2)小蝌蚪分别找到了谁?(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妈妈)

出示“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妈妈”,学生认读生字“阿、姨、龟”。

“鲤”字运用字理识字法识记;“龟”字和“电”进行对比识字。

(3)小蝌蚪第一次找到了谁?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内容。指生读课文,认读多音字“教”,口头组词。   

(2)再读课文,发现小蝌蚪身体发生的变化。

(3)练习说话,说说鲤鱼的样子。(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

小蝌蚪着急找妈妈,看到了鲤鱼阿姨就急忙迎了上去。

(4)学习“迎”。

出示小蝌蚪和小鲤鱼的图片,动画演示“迎”的意思。

(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迎”的词语?)积累关于“迎”的词语。

(5)出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的对话,指生读。

(6)小蝌蚪从鲤鱼阿姨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

因为鲤鱼阿姨的帮助,小蝌蚪又找到了乌龟。

4.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1)引导学生想象小蝌蚪当时开心的心情,指生读课文。

(2)再读这个自然段,思考小蝌蚪为什么把乌龟认成了自己的妈妈?

(根据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乌龟和小蝌蚪的共同点。)

小蝌蚪看到乌龟和自己这么像,以为是自己的妈妈,就急忙追上去。

(3)学习“追”。

出示小蝌蚪和小鲤鱼的图片,动画演示“追”的意思。

第三次,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

5.学习课文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横线画出小蝌蚪妈妈的样子。

(2)学生汇报青蛙妈妈的样子。

(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刚刚见到妈妈时,小蝌蚪们是怎样做的?(游过来)

讨论:“迎上去、追上去、游过来”有什么不一样?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谁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4)生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标红“跳、蹬、蹦”三个字,学生观察共同点。

三个字都和“足”有关,像这样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这三个词语在意思上都表示什么?

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踢、踹……)

6.再读课文,读懂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1)小蝌蚪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小蝌蚪是如何长出四条腿的?

(学生读课文,读懂小蝌蚪的成长顺序。)

(3)老师出示小蝌蚪成长的五幅插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序。

(4)学生根据图片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注意说清楚小蝌蚪的成长顺序,先同桌交流,再全班汇报。

7.指导书写“两”字。

(1)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讲了几只小蝌蚪的成长顺序?(两只)

“两”这个字你会写吗?

仔细观察这个字,该怎样写才好看呢?

“两”:第二笔是竖,横折钩围成的框稍大,前后两组撇点,第一组稍大,第二组的撇要穿插到第一组撇点的点的下方。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习。

8.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2)学生展示。

三、整合阅读主题图书《自然妙趣》第2页《小蝌蚪》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有人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首诗。

1.出示《小蝌蚪》,学生自由朗读。

2.读一读文章中加点的“脱下、穿上”,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可以脱下什么,穿上什么?

3.多种形式朗读文章,积累语言。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一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感受动画的意境美。

活动重、难点:

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活动准备:故事录音带、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

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

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播放故事录音,感知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

1、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它的妈妈是谁?

2、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

三、整体欣赏故事情节。

四、分段欣赏故事内容。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图片1,遇到鸭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鸭妈妈说了些什么?用图表示。

3、看图片2、3、4,遇到鱼妈妈、螃蟹妈妈、乌龟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小蝌蚪又说了些什么?

4、用连贯的语言说一说故事情节。

五、熟悉掌握故事

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六、活动延伸

欣赏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课件。

1、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她是长得怎么样的?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过几天先会长出两条后腿来,接着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等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就变成了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