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雁门太行山古诗翻译 1. 关于太行山的古诗句 苦寒行原文注音及对照翻译 《苦寒行》 关于太行山的古诗句 1.描写太行

雁门太行山古诗翻译

1. 关于太行山的古诗句

苦寒行原文注音及对照翻译 《苦寒行》苦寒行原文注音及对照翻译 《苦寒行》


关于太行山的古诗句 1.描写太行山的诗句

1、唐 李白《北上行》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白话文释义:

北上之苦,是因为上太行山之故。太行山上的履道盘曲险峻,悬岩峭壁,上凌苍天。马足为侧石所蹶,车轮为高冈所催,真是行路难啊。

2、元 刘因《人月圆·茫茫大块洪炉里》

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

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白话文释义:

放目远眺,太行山脉就像长长的磨刀石,黄河也缩成了带子一般,它们都混迹于尘埃之间。用不着更生悲叹,说那花儿开了又落,春天去了又返。

3、唐 李白《行路难·其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白话文释义: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4、汉 曹操《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白话文释义: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扩展资料:

1、《北上行》文学赏析:

此诗以巧妙的设问开篇:“北上何所苦?”为找到答案,诗人以沉痛的心情审视难民们绕行的太行山:“北上缘太行”,找到这因自然环境而致的第一个原因:“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山高路陡,车马难行。

随即又放眼广阔的政治背景:“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诗人找到了迫使人们迁徙的战乱这一社会问题,是为另一个原因。虽然明了“何所苦”的原因,诗人却无力为他们排解,只能以更加沉痛的笔触描绘那悲惨的情景。

从“前行无归日”到“饥饮零露浆”十二句,诗人描述了“北上行”人们的惨状。接着“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诗人发出了长叹,停下马车,不忍再看,仰天狂呼:“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这首诗笔触极为细致,追本溯源,刨根究底,描绘灾民图时由环境而哭声,由哭声而身体,由身体而行动,莫不穷形尽相,给人以极深的印象。此时诗人对月挥杯的飘逸、抽刀断水的豪迈,统统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眼含泪的悲哀与深切的同情。

2、《行路难》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集》以为前两首作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无成而归之时,第三首作年不详。

3、《苦寒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高干本是袁绍的外甥,又系其下属任并州牧。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上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路难三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苦寒行

2.有关太行山的诗句

铜墙铁壁太行山(诗歌)

匡天龙

你是一束朴素的山花

开放在我们敬仰的天空

戎妈妈,想起你的名字

我们就热泪双流

跳动的灯花下

一勺一勺喂养

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

你以甘霖般的滋润

使无数失血的生命

春风吹又生

你一生的轨迹

汇聚成一条至纯的母性河

哺育一代又一代人

多少年以后

在无数明媚的日子里

许多鬓发斑白的老战士

仍以亲子的身份

叩响妈妈你寻常的家门

你虽然轻轻地走了

但你温柔的精神之手

仍深情地抚慰着我们

而你慈祥的身影

已升华成老区的骄傲

于我们无限的怀念中

质朴而崇高

3.描写“太行山”的诗句有哪些

1、苦寒行 魏晋: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2、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宋代:刘克庄 北望神州路。

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3、淇澳青青水一湾 清代:郑燮 两地高风来拱向,中间突兀太行山。4、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唐代:高适 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

5、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清代:陈维崧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6、秋日望西阳 唐代:刘沧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

太行山下黄河水,7、赠太行开路者 唐代:于濆 手劚太行山,心齐太行巅。劚尽太行险,君心更摩天。

8、悲哉行 唐代:王昌龄 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9、墙阴歌 唐代:刘禹锡 君看眼前光阴促,中心莫学太行山。

10、苦别离 唐代:邵谒 安得太行山,移来君马前。1、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通过研究发现曹操既非一些史学家认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汉代丞相曹参的后代。2、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 ),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 。

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

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3、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燮"读音xiè,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4、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5、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生于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是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早有文名。

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

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云郎(徐紫云)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6、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

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

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刘沧所作的《秋日过昭陵》结联云:"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在他之前,唐人把唐太宗的陵墓写得这样凄凉的不多。

胡震亨云:"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唐音癸签》卷八)7、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86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

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

4.关于太行山的诗词有哪些

答:曹操的《苦寒行》 李白的《行路难》 李贺的《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 苦寒行曹操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李贺 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绿。

新桥倚云阪,候虫嘶露朴。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

5.描写“太行山”的诗句有哪些

1,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出自唐代:李白《北上行》白话文释义:北上之苦,是因为上太行山之故。太行山上的履道盘曲险峻,悬岩峭壁,上凌苍天。

马足为侧石所蹶,车轮为高冈所催,真是行路难啊。2,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

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出自元代:刘因《人月圆·茫茫大块洪炉里》白话文释义:放目远眺,太行山脉就像长长的磨刀石,黄河也缩成了带子一般,它们都混迹于尘埃之间。

用不着更生悲叹,说那花儿开了又落,春天去了又返。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白话文释义: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4,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

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出自清代:陈维崧《点绛唇·夜宿临洺驿》白话文释义:晴日丘峦历历在目,就像美人的发髻。

远望蜿蜒曲折的太行山如同蝌蝌。稗花开满田中,像浓重的霜雪落了一寸多厚。

5,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出自魏晋:曹操《苦寒行》白话文释义: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6.赞美太行山的古诗词

如下,望采纳:

行路难三首·其一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太行山石壁

【作者:无名氏】

太行千里连芳草,独酌一杯天地校。

醉卧花间人不知,黄莺啼破春山晓。

途次望太行山

【作者:释保暹】

盘影遮空黑。愁生入望赊。

高来难客路,深去断人家。

翠死寒溪水,香残别洞花。

今宵何处宿,山口日将斜。

初入太行路

【作者:白居易】

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

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若比世路难,犹自平于掌。

诗句: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苦寒行》【东汉·曹操】

君不见太行山,撑天拄日高郁盘。-《行路难三首》【作者:张时彻】

7.赞美太行山的诗句赞美太行山

苦寒行曹操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李贺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绿。

新桥倚云阪,候虫嘶露朴。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

太行山大峡谷无名氏五朵危崖五指开,亭亭玉立绝尘埃,惊涛忽涨清泉水,是否翻云覆雨来。太行山无名氏心旷天欲高,豪气干云霄。

未得强贼首,不敢笑黄巢。登景德塔王安石放身千仞高,北望太行山。

邑屋如螘蚁,蔽亏尘雾间。念此屋中人,当复几人闲。

鸡鸣起四散,暮夜相与还。物物各自我,谁为贤与顽。

贱气即易凌,贵气即难攀。愧予心未齐,俛首一破颜。

登天清寺塔陈与义为眼不计脚,攀梯受微辛。半天拍阑干,惊倒地上人。

风从万里来,老夫方岸巾。荒荒春浮木,浩浩空纳尘。

夕阳差万瓦,赤鲤欲动鳞。须臾暮烟合,青鲂映奫沦。

万化本日驰,高处觉眼新。借问龛中仙,坐稳今几辰。

俗子书满壁,澹然不生嗔。唯有太行山,修供独殷勤。

曹操《苦寒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苦寒行

朝代:魏晋

作者:曹操

原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注释

1.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

2.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

3.羊肠坂(bǎn):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

4.摧:毁坏、折断。

5.罴(pí):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6.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

7.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8.延颈:伸长脖子(远眺)。

9.怀:怀恋,心事。

10.怫(fú)郁:愁闷不安。

11.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12.绝:断。

13.中路:中途。

14.薄暮:黄昏。

15.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

16.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mí):稀粥。

17.《东山》:《诗经》篇名。据毛序,本篇为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途中思念家乡而作。

18.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赏析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 *** 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高干本是袁绍的外甥,又系其下属任并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曹操《苦寒行》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苦寒行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簿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薪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建安十年(205)并州刺史高干叛乱——干乃袁绍之甥,初降曹操,复又叛之,“执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关口(今山西长治东南)。”曹操即于次年春正月,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出兵北征高干。当大军翻越太行山时,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作为一个军事统帅,诗人并不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老老实实写下了士卒的苦寒,和他自己内心的波动,表现了对不得已而用兵的深沉感喟。全诗就以这种真诚的倾诉打动了千古读者的心弦,称得上是古直悲凉的典型之作。

太行山横亘于晋、冀、豫三省边境,形势极为险峻,古人即有“太行,牛之难也”(《尸子》)之叹。“北上太行山”四句,使人想到一队队荷戟行军的士卒,正翻越在盘曲入云的山坂,那嶙峋的山石,简直要把辚辚滚动的车轮颠散了架——这就是从沁阳通往晋城的那段令人谈之色变的“羊肠坂”。以下就用极为沉重的笔墨,勾勒太行山凛冽萧条的冬景和途中令人鼻酸的见闻,在天寒地冻之时,山中的野兽为饥饿所驱,居然夹路蹲伺行军的战士;而山中绝无人烟,“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啊”,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艰难时世人口锐减、民生凋敝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关注。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浮想联翩中忽作归思,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四句立足士卒而为之辞,写出了曹公的平常心,周公《东山》诗体恤部属同样的情怀。修辞立其诚,全是肺腑中流出的话,不是一个军阀附庸风雅之作,是人子之真诗。曹公早年并无争锋天下的野心,当初的愿望不过是“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建立名誉”;即使在逐鹿中原之际,也时有回归乡里,“秋夏读书,冬春狩猎”念头(俱见《让县以明本志令》)。如今面对大雪弥漫的太行山区,这种怀思不知不觉又涌向心头,终于化为“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的深长叹息。

以下加快节奏,历历如画地展现军旅生活的各个侧面。“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二句写行军中意外受阻,少不得逢山开路,逢水搭桥;“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二句写军行有时迷路,少不得要找老乡作向导,有时则找不到宿营之地,难免挨饿受冻;“行行日已(益)远”四句,写行军途中人困马乏,担囊取薪,斧冰化水,以举炊餐种种情事,非亲身经历闻见不能道此。这种写法,与诗经《豳风·东山》写艰苦行役生活相仿佛。《东山》诗相传为周公东征平武庚(商纣王之子)、管叔(武王之弟)叛乱归来时慰劳战士之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句下也有稳以周公自命的壮怀。所谓古直悲凉在此,所谓气韵沉雄亦在此。

曹操《苦寒行》原文及翻译

苦寒行原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阪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苦寒行翻译及注释

翻译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羊肠阪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担著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注释 1.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2.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3.羊肠阪(bǎn):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阪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阪:斜坡。诘屈:曲折盘旋。4.摧:毁坏、折断。5.罴(pi):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6.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7.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8.延颈:伸长脖子(远眺)。9.怀:怀恋,心事。10.怫(fu)郁:愁闷不安。11.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12.绝:断。13.中路:中途。14.薄暮:黄昏。15.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16.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mi):稀粥。17.《东山》:《诗经》篇名。据毛序,本篇为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途中思念家乡而作。18.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苦寒行赏析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阪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著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阪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 *** 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苦寒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高干本是袁绍的外甥,又系其下属任并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苦寒行鉴赏

这是一篇反映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诗作。

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区。「北上」二字,不仅表明了由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到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的行军走向,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锐不可当的军容,以此笼罩全篇,气势逼人。紧接着文势一顿,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心理土造成惊恐状态,而后围绕「艰」字写景抒情。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并为下文创造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步履维艰的气氛。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样的维艰,「巍巍」叠用,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去路,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是写仰望。接下去写平视:「羊肠阪诘屈。」阪曰「羊肠」,又以「诘屈」形容之,则狭窄而多盘旋之势,历历在目。写山写坡,都是纪实,都是从正面落笔;「车轮为之摧!」则是感慨,是烘托。笔法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加强了具体感与真实性。再下去,笔分两头:一方面写自然景色凄苦,一方面写野兽当道,但又相互交错,以突出行军之艰险。写自然景色,一则曰「树木萧瑟」,再则曰「北风声悲」,三则曰「雪落霏霏」。通过「萧瑟」「霏霏」,写出了景色之阴暗、昏沉、凄凉;通过「声悲」,将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我融为一体。写野兽,则是「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这两句都是写途中多野兽,但上句从形态方面描绘。「蹲」者,熊罴袭人之状也。「蹲」而「对我」,毛骨悚然。下句从声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凄之声也。「啼」而「夹路」,倍感悲凉。诗人对阴森可怕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的抒写之后,又对荒凉冷落的社会环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还得担著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取水……。这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感同身受。

曹操诗不以写景称著,但在写景方面,却有独特而成功之处。这首诗的写景就很成功。在诗人笔下,太行山之高,羊肠阪之阻,风雪之交加,树木之摇落,熊罴之状,虎豹之声,莫不逼真逼肖。视觉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萧瑟的树林中,一群群熊罴,不是蹲在那儿,以攫取的目光逼视著行人;听觉上,从那山路两旁,伴随着风吹雪飘,不是传来了一阵阵虎豹的长呜吗……这首诗的写景,就其描形、绘声、着色之精湛而言,可与《观沧海》中写繁媲美。两诗皆行军途中所作,尽管背景、内容、感情、风格都不同:一是率师出征,一是凯旋归来;一是写冬之山景,一是绘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统帅关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现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苍凉悲壮,一是波澜壮阔;但其成功一样,可称曹操诗写景之双璧。

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情见长。这情是以真景真事为基础,因而不论是「叹息」,还是「怫郁」,也不论是「思东归」,还是「悲《东山》",都真切动人。

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又有「水深桥粱绝」,「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人马同时饥」的艰难,因而引起了诗人「东归」之思。统帅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战役的成败。尤其是在开赴前线的路途中,即使艰难重重、险阻累累,作为一个统帅,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退缩情绪,更不允许直言出来,涣散军心,而诗人一反常规,直言不讳地说:「思欲一东归。」从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中,窥察到诗人性格的一个方面:坦率。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本无泛语,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诗选》)钟惺也说:「……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话。」(《古诗归》)这些评论,用于《苦寒行》,也都恰切。

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这一点,尽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来,但从全诗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处。吴淇说:「山居趁坳,泽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则更无人民矣。」(《六朝选诗定论》)这话说得很对。深山区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况其他地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其惨象,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但诗人未作更多的具体描述,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溪谷去写,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少」字精当。它与下文「薄暮无宿栖」的「无」,前后照应,相互补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极其凄惨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这种感情,在《蒿里行》中倾吐得比较具体。他说:「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是「溪谷少人民」最好的注脚。

再次是「悲彼《东山》诗」。这里有两层意思:《东山》,是《诗经》中名篇。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全诗气氛是悲凉的,色调是凄苦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等句,与诗人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另外,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汉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诗序》)此处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联系起来看,显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作者曾经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他还以齐桓、晋文「奉事周室」自许,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励(《述志令》,见《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威震华夏,大权在握,废献帝、夺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为,实属难能可贵。

这首诗,如果只停留在抒写行军艰险、思欲东归上,那就失之平平了。它高就高在诗人将自身征途之苦同士卒思归之情、广大人民倒悬之急融为一体,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周公事业联系起来,扩大了内涵,升华了主题,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生命力。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动乱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结构谨严,章法有致。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现。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语言古朴直率,风格慷慨悲凉。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诗词作品: 苦寒行 诗词作者:【 魏晋 】 曹操 诗词归类: 【行军】、【艰难】、【同情】

苦寒行曹操 原文翻译

苦寒行曹操 原文翻译如下:

原文

北游幽朔城,凉野多险难。

俯入穹谷底,仰陟高山盘。

凝冰结重磵,积雪被长峦。

阴云兴岩侧,悲风鸣树端。

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

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

夕宿乔木下,惨怆恒鲜欢。

渴饮坚冰浆,饥待零露餐。

离思固已久,寤寐莫与言。

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

翻译如下: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却很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比较崎岖,一路颠簸车轮不断。

风吹树木声音很萧瑟,北风呼啸发出悲伤的声音。

当路面的人对我蹲坐,虎豹站在路上发威狂嚎叫。

溪谷地区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在漫天飘雪。

抬头远望只深深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涌上心头。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行

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苦寒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苦寒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翻译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注释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

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

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

坂:斜坡。

诘屈:曲折盘旋。

摧:毁坏、折断。

罴: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

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

怀:怀恋,心事。

怫郁:愁闷不安。

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绝:断。

中路:中途。

薄暮:黄昏。

担囊:挑着行李。

行取薪:边走边拾柴。

斧冰:以斧凿冰取水。

糜:稀粥。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赏析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高干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鉴赏

这是一篇反映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诗作。

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区。“北上”二字,不仅表明了由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到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的行军走向,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锐不可当的军容,以此笼罩全篇,气势逼人。紧接着文势一顿,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心理土造成惊恐状态,而后围绕“艰”字写景抒情。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并为下文创造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步履维艰的气氛。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样的维艰,“巍巍”叠用,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去路,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是写仰望。接下去写平视:“羊肠坂诘屈。”坂曰“羊肠”,又以“诘屈”形容之,则狭窄而多盘旋之势,历历在目。写山写坡,都是纪实,都是从正面落笔;“车轮为之摧!”则是感慨,是烘托。笔法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加强了具体感与真实性。再下去,笔分两头:一方面写自然景色凄苦,一方面写野兽当道,但又相互交错,以突出行军之艰险。写自然景色,一则曰“树木萧瑟”,再则曰“北风声悲”,三则曰“雪落霏霏”。通过“萧瑟”“霏霏”,写出了景色之阴暗、昏沉、凄凉;通过“声悲”,将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我融为一体。写野兽,则是“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这两句都是写途中多野兽,但上句从形态方面描绘。“蹲”者,熊罴袭人之状也。“蹲”而“对我”,毛骨悚然。下句从声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凄之声也。“啼”而“夹路”,倍感悲凉。诗人对阴森可怕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的抒写之后,又对荒凉冷落的社会环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取水……。这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感同身受。

曹操诗不以写景称著,但在写景方面,却有独特而成功之处。这首诗的写景就很成功。在诗人笔下,太行山之高,羊肠坂之阻,风雪之交加,树木之摇落,熊罴之状,虎豹之声,莫不逼真逼肖。视觉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萧瑟的树林中,一群群熊罴,不是蹲在那儿,以攫取的目光逼视着行人;听觉上,从那山路两旁,伴随着风吹雪飘,不是传来了一阵阵虎豹的长呜吗……这首诗的写景,就其描形、绘声、着色之精湛而言,可与《观沧海》中写繁媲美。两诗皆行军途中所作,尽管背景、内容、感情、风格都不同:一是率师出征,一是凯旋归来;一是写冬之山景,一是绘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统帅关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现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苍凉悲壮,一是波澜壮阔;但其成功一样,可称曹操诗写景之双璧。

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情见长。这情是以真景真事为基础,因而不论是“叹息”,还是“怫郁”,也不论是“思东归”,还是“悲《东山》",都真切动人。

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又有“水深桥粱绝”,“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人马同时饥”的艰难,因而引起了诗人“东归”之思。统帅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战役的成败。尤其是在开赴前线的路途中,即使艰难重重、险阻累累,作为一个统帅,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退缩情绪,更不允许直言出来,涣散军心,而诗人一反常规,直言不讳地说:“思欲一东归。”从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中,窥察到诗人性格的一个方面:坦率。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本无泛语,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诗选》)钟惺也说:“……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话。”(《古诗归》)这些评论,用于《苦寒行》,也都恰切。

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这一点,尽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来,但从全诗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处。吴淇说:“山居趁坳,泽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则更无人民矣。”(《六朝选诗定论》)这话说得很对。深山区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况其他地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其惨象,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但诗人未作更多的具体描述,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溪谷去写,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少”字精当。它与下文“薄暮无宿栖”的“无”,前后照应,相互补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极其凄惨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这种感情,在《蒿里行》中倾吐得比较具体。他说:“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是“溪谷少人民”最好的注脚。

再次是“悲彼《东山》诗”。这里有两层意思:《东山》,是《诗经》中名篇。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全诗气氛是悲凉的,色调是凄苦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等句,与诗人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另外,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汉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诗序》)此处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联系起来看,显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作者曾经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他还以齐桓、晋文“奉事周室”自许,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励(《述志令》,见《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威震华夏,大权在握,废献帝、夺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为,实属难能可贵。

这首诗,如果只停留在抒写行军艰险、思欲东归上,那就失之平平了。它高就高在诗人将自身征途之苦同士卒思归之情、广大人民倒悬之急融为一体,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周公事业联系起来,扩大了内涵,升华了主题,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生命力。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动乱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结构谨严,章法有致。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现。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语言古朴直率,风格慷慨悲凉。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苦寒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北游幽朔城。凉野多险难。

俯入穷谷底。仰陟高山盘。

凝冰结重磵。积雪被长峦。

阴雪兴岩侧。悲风鸣树端。

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

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

夕宿乔木下。惨怆恒鲜欢。

渴饮坚冰浆。饥待零露餐。

离思固已久。寤寐莫与言。

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

赏析

《苦寒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清调曲》。《乐府解题》说:“晋乐奏魏武帝《北上篇》,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其后或谓之《北上行》,盖因武帝辞而拟之也。”原辞为曹操所作,是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正月北征高干时写,表现了行军时的艰苦情况。陆机的这首诗即是对曹操原辞的模拟。全诗的主题是刻划“行役人”,也即北征战士在寒冷季节忍饥受冻、餐风露宿的凄苦景况,因此诗人的用笔着色都围绕这一点而展开。

开篇两句,是全诗的交待,有地点(幽朔)、时间(凉冬)以及所要描写的重心(多险难),以下十四句就针对“险”和“难”二字进行铺陈排比。北征战士穿行于北方的山谷中,一会儿深入谷底,一会儿仰攀高峰,道路崎岖不平,又凝结了厚厚的坚冰,积雪笼罩着起伏的山峦。山岩缠绕浓重的阴云,阵阵寒风在树林中穿越,发出凄厉的悲鸣。天色阴沉,不见日光,偶有几声寒鸟的哀叫以及野兽的吼声。天色晚了,战士们凭树支帐而宿,渴饮坚冰,饥餐风露。更兼长年征战在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绵绵无尽,却又难通消息,对方是死是活都不得知,于是诗人充满了同情地长叹一声:“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结尾与开头紧密地照应在一起。

这首诗比较鲜明地体现了陆机诗歌创作的特色。首先是对偶的使用。清代叶矫然说:“六朝排偶,始于士衡”。排偶不一定始于陆机,但陆机确于此最见特色。这首诗除了开首二句和结尾四句,中间部分几全用对偶,显示了陆机过人的才思。不过,陆机虽有意写对偶,却不十分板整,往往在轮廓上整对,而字与字之间并不讲究。如“不睹白日景”两句。明代何景明说:“陆诗体俳语不俳”,很得其实。所以虽全篇为对,读去并不觉很呆板,古朴之气穿插其间,使诗歌具有一种感人的气势。其次,是赋法的采用。赋法就是铺叙,铺陈排比、罗列事物,这本是汉大赋的主要手法,陆机却吸收来运用在诗歌里,这样就使诗歌获得繁褥厚重和光采辉煌的效果。当时人说读他的诗好像“玄圃积压,莫非夜光”就是夸赞这一点。这首诗在开头交待出“险”和“难”之后,即从俯、仰、闻、睹以及战士们的饥渴、住宿等多方面进行铺陈,欲说尽说透,不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也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他的诗“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说他“辞致侧密,事语坚明。意匠有序,遗言无失。”刘勰《文心雕龙》说他“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可见这一种特色为前人所公认并多有奖饰。第三,此诗还表现了陆机语言上的特色。陆机诗歌基本不用常语、口语、俗语,而大量使用书面辞汇、成辞等。将此诗与曹操的那首相比即可见出二者的区别。曹诗用了许多口语、散句、如“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陆机此诗则用许多对偶代替,并且字词也工于锻炼,如“凝冰”、“积雪”、“恒鲜欢”等等。曹诗有大量的虚字,陆诗则几舍弃不用,而以实词代之,文人化特色很鲜明。另外,陆机还善于锻炼动词,以加强警动的效果。如“结”、“被”、“兴”、“鸣”、“凭”、“临”等。清人厉志说他“字字有力,语语欲飞”,虽略有夸张,也还是反映了陆诗的总体面貌的。

不过陆机有时过于侧重技巧,而忽略了对诗情的疏通,尤其是他的一些拟古诗,本来的目的就是通过模拟以锻炼自己某一方面的.技巧,因此对其余就不顾及。如这首诗,“离思”应该是最易出诗情,也最应为诗人全力把握的重点,但陆机却仅以淡淡的两句带过,是很可惜的。

陆机对于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法规,他加强了诗歌的文人化倾向,促进了诗歌向格律体的进展,他是由古诗向近体诗发展过程中的开启者之一,因此,他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苦寒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北登上太行山,艰难呀,这山势多么的高耸。

山坡上的羊肠小道弯曲不平,车轮都因此而摧毁。

树木多么的萧条冷清,北风正传来悲伤的声音。

巨熊盘踞在我们的前方,虎豹在路的两旁咆哮着。

山谷中少有人居住,而且正下着大雪。

伸长脖子眺望时,不禁深深叹气,这次远征,内心感触很多。

我内心多么的郁抑不平,想要从这东边回去。

深广的水面上并没有桥梁,路途中我们迟疑不前。

因为困惑而迷失了原来的道路,接近天黑时,还找不到可以过夜的地方。

走着走着已经走了好长一段日子,人与马也都饿了。

我们担著行囊边走边捡取柴火,开凿冰块用来煮成稀饭。

想起诗经里《东山》那首诗,让我产生连绵不绝的哀伤。

注释

(1)《苦寒行》:属汉乐府“相和歌·清调曲”,曹操借旧题写时事,反映严寒时节在太行山中行军的艰辛。

(2)太行山:起于河南北部,向北经山西、河北边境入河北北部。

(3)巍巍:高峻的样子。

(4)羊肠坂(bǎn):地名,在壶关西南。坂,斜坡。

(5)诘(jí)屈:盘旋曲折。

(6)摧:折毁。

(7)萧瑟:凋零。

(8)罴(pí):一种大熊。

(9)啼:号叫。

(10)溪谷:山中低而有水之地,山里人多住于此。这里是说,连溪谷也“少人民”,其它地方更没有人了。

(11)霏(fēi)霏:雪下得大的样子。

(12)延颈:伸长脖子,指眺望。

(13)怫(fú)郁:忧虑不安。

(14)东归:指返回故乡。

(15)中路:中途。

(16)薄暮:傍晚。薄,迫近。

(17)担囊:挑着行囊。

(18)斧:砍,用作动词。

(19)糜:粥。

(20)《东山》:《诗经·豳风》中的一篇,写远征士卒对故乡的思念。

赏析:

这是一篇反映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诗作。

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区。“北上”二字,不仅表明了由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到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的行军走向,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锐不可当的军容,以此笼罩全篇,气势逼人。紧接着文势一顿,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心理土造成惊恐状态,而后围绕“艰”字写景抒情。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并为下文创造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步履维艰的气氛。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样的维艰,“巍巍”叠用,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去路,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是写仰望。接下去写平视:“羊肠坂诘屈。”坂曰“羊肠”,又以“诘屈”形容之,则狭窄而多盘旋之势,历历在目。写山写坡,都是纪实,都是从正面落笔;“车轮为之摧!”则是感慨,是烘托。笔法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加强了具体感与真实性。再下去,笔分两头:一方面写自然景色凄苦,一方面写野兽当道,但又相互交错,以突出行军之艰险。写自然景色,一则曰“树木萧瑟”,再则曰“北风声悲”,三则曰“雪落霏霏”。通过“萧瑟”“霏霏”,写出了景色之阴暗、昏沉、凄凉;通过“声悲”,将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我融为一体。写野兽,则是“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这两句都是写途中多野兽,但上句从形态方面描绘。“蹲”者,熊罴袭人之状也。“蹲”而“对我”,毛骨悚然。下句从声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凄之声也。“啼”而“夹路”,倍感悲凉。诗人对阴森可怕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的抒写之后,又对荒凉冷落的社会环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取水……。这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感同身受。

曹操诗不以写景称著,但在写景方面,却有独特而成功之处。这首诗的写景就很成功。在诗人笔下,太行山之高,羊肠坂之阻,风雪之交加,树木之摇落,熊罴之状,虎豹之声,莫不逼真逼肖。视觉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萧瑟的树林中,一群群熊罴,不是蹲在那儿,以攫取的目光逼视着行人;听觉上,从那山路两旁,伴随着风吹雪飘,不是传来了一阵阵虎豹的长呜吗……这首诗的写景,就其描形、绘声、着色之精湛而言,可与《观沧海》中写繁媲美。两诗皆行军途中所作,尽管背景、内容、感情、风格都不同:一是率师出征,一是凯旋归来;一是写冬之山景,一是绘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统帅关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现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苍凉悲壮,一是波澜壮阔;但其成功一样,可称曹操诗写景之双璧。

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情见长。这情是以真景真事为基础,因而不论是“叹息”,还是“怫郁”,也不论是“思东归”,还是“悲《东山》",都真切动人。

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又有“水深桥粱绝”,“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人马同时饥”的艰难,因而引起了诗人“东归”之思。统帅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战役的成败。尤其是在开赴前线的路途中,即使艰难重重、险阻累累,作为一个统帅,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退缩情绪,更不允许直言出来,涣散军心,而诗人一反常规,直言不讳地说:“思欲一东归。”从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中,窥察到诗人性格的一个方面:坦率。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本无泛语,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诗选》)钟惺也说:“……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话。”(《古诗归》)这些评论,用于《苦寒行》,也都恰切。

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这一点,尽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来,但从全诗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处。吴淇说:“山居趁坳,泽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则更无人民矣。”(《六朝选诗定论》)这话说得很对。深山区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况其他地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其惨象,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但诗人未作更多的具体描述,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溪谷去写,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少”字精当。它与下文“薄暮无宿栖”的“无”,前后照应,相互补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极其凄惨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这种感情,在《蒿里行》中倾吐得比较具体。他说:“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是“溪谷少人民”最好的注脚。

再次是“悲彼《东山》诗”。这里有两层意思:《东山》,是《诗经》中名篇。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全诗气氛是悲凉的,色调是凄苦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等句,与诗人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另外,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汉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诗序》)此处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联系起来看,显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作者曾经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他还以齐桓、晋文“奉事周室”自许,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励(《述志令》,见《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威震华夏,大权在握,废献帝、夺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为,实属难能可贵。

这首诗,如果只停留在抒写行军艰险、思欲东归上,那就失之平平了。它高就高在诗人将自身征途之苦同士卒思归之情、广大人民倒悬之急融为一体,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周公事业联系起来,扩大了内涵,升华了主题,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生命力。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动乱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结构谨严,章法有致。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现。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语言古朴直率,风格慷慨悲凉。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1求刘克庄《苦寒行》翻译 2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快拜托了!!!

前面四句描写边疆上的士兵在寒风中,衣被单薄,冷得晚上不能睡觉,盼望赶快把棉衣送来。后面四句描写京城里的大官们毫不关心抬不起头来的寒冷,屋里挂上几层暖帘,饮酒作乐,到太阳高照时还不开门。两相对比,诗人就把抬不起头来的痉和官僚的奢侈享乐的尖锐矛盾,鲜明地揭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