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地球观察日记4 | 青藏高原发现古老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 2021年6月16日,星期三,天气雷阵雨 埃迪卡拉生物群 中国

地球观察日记4 | 青藏高原发现古老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

2021年6月16日,星期三,天气雷阵雨

埃迪卡拉生物群 中国第一例埃博拉病毒埃迪卡拉生物群 中国第一例埃博拉病毒


工作汇报

无异常状况发生

日常汇报

据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消息,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发现了以恰尼虫为代表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它出现在距今约5.75—5.39亿年前。

这是继湖北三峡地区之后,在中国发现的第二个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数量丰富的埃迪卡拉纪末期的管状化石陕西迹。

埃迪卡拉生物群一般指埃迪卡拉动物群,是软体躯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生活在前寒武纪时期。最早于1946年,地质学家斯普里格在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山脉发现的,元古宙末期的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

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的将近30亿年里,一直都是以单细胞的形式生活在海洋里。大约6.8亿年前,海洋里突然大量出现了个体较大、结构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到了距今6.8 6亿年时,一大群软体躯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无壳后生动物)终于发展到高峰,这就是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出现。

该动物群化石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山前寒武纪末期的地层中,研究表明,柴达木板块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可能位于华北板块附近,该时期这两个板块很可能处于中—高维度地区,而非此前认为的低纬度地区。

埃迪卡拉动物群共计8科22属31种,包括刺胞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其特点是动物体增大,门类增多,结构变得复杂,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埃迪卡拉动物群保存了大量的多细胞生物化石,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这些都表明了,在当时该动物群是海洋中的真正统治者。

经过测定,埃迪卡拉动物群生存的年代为距今6亿-6.8亿年前,这是已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后生生物化石群之一。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初步解开了寒武纪初期,突然大量出现各门无脊椎动物化石的所谓“进化大爆炸”之谜,大大地促进了前寒武纪古生物学的发展。

汇报完毕

047艾斯

“是假的,都是假的啊,我们都被骗了!”大街上有一个人正在胡乱奔跑,大吼大叫。他衣衫褴褛,浑身脏污,野草般的乱发和胡须半掩黝黑的凹陷脸颊,颧骨突出,眼袋青黑,眼眶里布满红血丝。状若疯子,满脸惊恐。

“嘀——”“嘀嘀”“哧——”“干什么呢?”“有病吧!”“我~%?…”街上的车在紧急刹车,街上的行人在快速避让,指指点点。

我和唐远赶到现场时,看到的就是这样混乱的场景。这个像疯子似的男人,正是我们这次的采访目标。

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一周前,他还以“计算机天才”的身份,被京城学府提前录取。我看过关于他的新闻,那时的他,穿着白色衬衫,面对镜头,笑容腼腆。

但是,今天就突然出现关于“计算机天才——沈兆离奇发疯”的消息。

“这样太危险了。”唐远走近沈兆,想先将他带到路边,远离来往的车辆。

“我们都被骗了,这里的一切都是假的!”沈兆一把拽住唐远的胳膊。我看到沈兆的手已经因为过度用力而发白,唐远微蹙了下眉头,继续温和的安抚。

“好的,都是假的,我们都知道了。现在我们先到安全的地方,你再慢慢说,好不好?”

我也走过去,想要扶住沈兆。但是沈兆却突然挣开唐远。

“假的,说不定你也是假的!”他指着唐远,又突然转向我,“还有你,你们都是假的!”

说着,便开始疯狂往前跑。

事件最终以警察赶到,制服沈兆后,将其送去医院而结束。

我和唐远跟到医院,医生的最终检测结果显示沈兆是由于过度惊恐而导致的应激性精神障碍。但是,具体的诱因,目前还不清楚。

沈兆是家里的独子,他的父母告诉我们,一周前他很开心的告诉父母自己被全国最好的学府提前录取了,他们原本是打算,在开学前,来一场全国 旅游 。

就在昨天,沈兆还满脸兴奋的说自己有了一个新程序的设计思路,要尝试一下,一切都很正常。但是昨天半夜,沈兆的父母突然被一声巨响惊醒,匆忙起床后,只看到家里的房门被大力撞开,沈兆也不见了踪影。

沈父沈母看起来极其憔悴,沈母眼圈通红的坐在医院外的长椅上,沈父蹲在不远处,闷头抽烟。

“希望他能快些好起来吧。”唐远注视着医院,低声说完后,抿紧了嘴唇。

我知道他是在担心沈兆,即使他们之前从不认识。我也尝试着去体会唐远的这种心情,但是,最终,我也只能站在唐远身边,默不作声。

我们回来之前,沈兆被送到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文康文颖)

探秘地球最早的动物世界,到埃迪卡拉纪看看

作者/陈孝政

近日,科研团队在我国湖北三峡地区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4种形似树叶的远古生物。与真正长在树枝上的叶子不同,这些“树叶”实际上是形态奇特的早期动物,它们生活在远古海洋底部。

该团队副研究员庞科表示,直到今天,人们对形成这些化石的生物属性仍然所知不多。“它们的生存年代,比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还早。解开这些远古海底‘树叶’的谜团,可能会为人类 探索 早期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我们从课本中学过生命起源于海洋,那么,地球上最早的动物出现在什么时候?又长着什么模样呢?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动物化石记录,是在6.35亿~5.41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科学家由此推测,动物最早的祖先可能出现在7.2亿~6.35亿年前的成冰纪。在起源后,动物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演化过程,并最终在寒武纪早期发生动物门类大爆发,占领了从浅海到深海的广阔生态空间。让我们一起到埃迪卡拉纪去看看吧!

探秘地球最早的动物世界

“隐形”的动物世界

成冰纪,顾名思义就是冰河世纪。那时地球表面气温极低,从两极到赤道全部被冰雪覆盖,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大雪球”,因此也被称为“雪球地球”。

科学家们推测,早期动物在成冰纪很可能经历了一个“隐形”的演化阶段。 受到当时地球大气含氧量低、低温冰冻等环境的限制,早期动物祖先们体型微小、分布有限,加之没有硬体骨骼,不容易保存为化石,因此它们在化石记录中就如同“隐形”了一般 。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冰雪融化,“雪球地球”在埃迪卡拉纪早期结束。蓝藻光合作用产生了大量氧气,使地球大气和海洋中的氧含量上升,此时的地球浅海环境对动物生存变得“友好”起来。“隐形”的微体动物在这个时期开始第一次“长大”—成为肉眼可见的复杂多细胞宏体动物,并在埃迪卡拉纪时期逐渐演化出多种复杂生态群落。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失败”的演化实验。

蓝田 生物群:最古老的 宏 体多细胞生物群

在现今生物圈中,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肉眼可见的生命,几乎都是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2011年,中国科学家在安徽休宁发现了距今约6亿年的蓝田生物群,并认为其可能是最古老的复杂宏体多细胞生物群。

蓝田生物群中不仅包含了扇状、丛状生长的海藻,还有具触手和类似肠道特征的动物化石。 它们以碳质压膜的形式保存在页岩上 ,虽然只有几厘米大小,却具有较复杂的形态分异和解剖学结构,类似于现代的腔肠动物或海绵动物。科学家推测它们营底栖固着生活 ,并可能进行有性繁殖,这有助于增加后代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进一步导致形态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瓮安生物群:最早的动物胚胎及动物化石

瓮安生物群主要产于贵州瓮安的埃迪卡拉纪含磷地层,以磷酸盐化方式保存了多种类型的微体真核生物化石。1998年,科学家们从中发现了动物胚胎和微体后生动物化石,为早期动物的辐射演化提供了关键的化石证据。

这里的动物胚胎化石保存非常精美,甚至保存了受精卵的细胞分裂过程: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从这些胚胎化石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至少6种不同的卵裂方式,其中也 包括两侧对称动物特有的胚胎发育模式 。

埃迪卡拉生物群:一场“失败”的演化实验

埃迪卡拉生物群首先发现于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纪砂岩地层。这类化石以印痕的形式保存了生物的外形轮廓,有的像圆盘状的水母,有的像扁平状的大树叶,有的像椭圆形的盾牌……它们大多都是几厘米的生物,但最大的也可达1米。这些化石虽然形态多样,但由于分不清组织结构,看不到运动器官和消化器官,很难明确它们具体属于哪类动物。

到了埃迪卡拉纪末期,这些类型的化石突然全部消失。由于它们的生物结构与其后的寒武纪生物群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科学家们推测,埃迪卡拉生物群可能走入了一个演化的盲端,没有留下任何后代。

梅树村小壳动物群:动物骨骼矿化的大爆发

从化石证据来看,动物的首次矿化发生在埃迪卡拉纪末期,时间不早于5.5亿年前。其中以全球广布的典型弱矿化管状化石—克劳德管为典型代表。这些动物最早利用钙化的“骨骼”作为自己的硬壳,来保护软躯体,进行防御掠食,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

到了寒武纪早期,一部分动物发生了快速的骨骼化。产于云南晋宁5.4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层中的梅树村小壳动物群, 以磷酸盐化的形式保存了大量以毫米计的小壳体,如软舌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腕足类等,揭示出动物在寒武纪早期发生了快速的生物骨骼化过程 。在这段地层中,动物活动留下的遗迹化石的尺寸和丰度大大增加,记录了该时期动物生态多样性的变化。

澄江生物群:揭秘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1984年发现于云南澄江的澄江生物群,保存了大量精美的软躯体动物化石,有史以来第一次生动地再现了距今5.2亿年前地球上海洋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由于澄江生物群代表了寒武纪大爆发的高潮,具有当之无愧的核心地位,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并于2012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澄江生物群中保存了包括脊索动物在内的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化石记录。其中,既有远古海洋的霸主—奇虾,也有脊椎动物 历史 的起点—云南虫,许多化石代表了重要演化事件的中间类群,填补了相关动物类群早期演化 历史 的空缺。澄江生物群的发现,充分展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规模和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生态系统。

至此,地球上的各门类动物进入了各自宏伟的演化序列,并在之后5亿多年的 历史 中,通过化石得以被持续和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

根据百余年来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我们可以说,“寒武纪大爆发”是客观存在的生物演化事件,然而,寒武纪各门类动物的“根”,已经深深扎入了更古老的地质 历史 中。

青藏科考发现5.5亿年前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青藏科考发现5.5亿年前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青藏科考发现5.5亿年前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此次新发现的埃迪卡拉化石以恰尼虫为代表,这是埃迪卡拉纪晚期像树叶一样的叶状体生物,科研人员推断,在埃迪卡拉纪晚期,柴达木板块可能位于华北板块附近,

青藏科考发现5.5亿年前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1

近日,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进行野外考察中,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

这是继湖北三峡地区之后,在中国发现的第二个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

科研人员介绍,埃迪卡拉生物群生活在距今约5.75亿年-5.39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晚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夕全球分布范围最广的复杂生物群。

埃迪卡拉生物群包括多种类型的宏体软躯体生物,它们不仅对理解早期动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不同的化石组合也是埃迪卡拉纪晚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志。

而此次新发现的埃迪卡拉化石以恰尼虫为代表,这是埃迪卡拉纪晚期像树叶一样的叶状体生物,生长于海底,距今约5.74亿年-5.39亿年。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数量丰富的埃迪卡拉纪末期的管状化石陕西迹,陕西迹普遍发现在距今5.5-5.39亿年的地层中。

科研人员推断,在埃迪卡拉纪晚期,柴达木板块可能位于华北板块附近,因为它们的地层序列和化石产出非常相似。同时,两大板块都具有埃迪卡拉纪晚期冰川的发育,表明该时期这两个板块很可能处于中-高纬度地区,而非此前认为的低纬度地区。

青藏科考发现5.5亿年前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2

5.8亿~5.41亿年前,有一群奇特的“非主流”生物群:它们有的像一张大叶子,有的像水母,有的像蠕虫……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埃迪卡拉生物群。

埃迪卡拉生物群复原图

埃迪卡拉生物群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夕全球分布范围最广的复杂生物群。它们不仅对理解早期动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不同的化石组合也是埃迪卡拉纪晚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志。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员庞科说,早在2011年,湖北三峡地区曾经发现第一块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庞科说,高原的科考环境非常艰苦,全吉山地区海拔3200米,科研人员每天需要爬两次山,山顶上的风也很大。但是挖掘化石让大家都很兴奋,乐在其中。

“中午在山下吃饭时,陈哲说他带了一块化石标本下来。我们都仔细看了一下,确实很有可能是埃迪卡拉化石,但不能百分百确定。”庞科说,直到下午,他看到研究生吴承羲拿着一块小化石端详许久。

“老师,你看看这是不是埃迪卡拉化石?”他一看,这就是一块典型的.埃迪卡拉化石。庞科说,之后科研团队在全吉山剖面皱节山组的紫红色砂岩中发现了更多的化石。

2021年南古所挖掘队伍

5亿年前 柴达木板块可能靠近华北板块

今年6月,团队再次来到当地进行科考。目前发现的埃迪卡拉化石种类以恰尼虫为主。恰尼虫是埃迪卡拉纪晚期固着生长于海底的叶状体生物,是埃迪卡拉生物群中最为典型的化石之一。

恰尼虫化石

另外,陕西迹化石的数量也很丰富,标本达到600多个。陕西迹是一种具有密集排列横纹的条带状化石。陕西迹普遍发现在距今5.5亿年-5.39亿年的地层中,是一种埃迪卡拉纪末期的标准化石。恰尼虫和陕西迹在皱节山组的共同出现,表明皱节山组的沉积时代很可能为距今5.5-5.39亿年前。

科研人员认为,在新元古代雪球地球时期,冰川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育,而显生宙的冰期,如晚奥陶纪冰期和石炭纪-二叠纪冰期,冰川仅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这一模式可能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已经开始。

华北板块和柴达木板块埃迪卡拉纪晚期冰川的发育,表明该时期这两个板块很可能处于中-高纬度地区,而非此前认为的低纬度地区。

六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什么生物

六亿年前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埃迪卡拉纪动物群,经过检测以后发现,这些生物们生存的年代已经有5.6亿年。

在人类还没出现之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生物,而且年代已经很久远了,那么6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什么生物存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埃迪卡拉动物群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埃迪卡拉地区,生活在5.65-5.43亿年前的前寒武纪一大群软体躯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等8科22属31种低等无脊椎动物。1960年召开的第22届国际地质会议正式命名该化石群为“埃迪卡拉动物群”。

02

埃迪卡拉动物群保存了大型的多细胞生物化石。古生物学家剥开褐色的薄层泥岩,发现许多动物印模化石。使人惊叹的是埃迪卡拉动物群中的绝大部分动物不具硬体,如水母、蠕虫、类珊瑚等动物 。到了距今6.8~6亿年时,一大群软体躯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无壳后生动物)终于发展到高峰,这就是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出现。

03

该动物群化石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山前寒武纪末期的地层中,共计8科22属31种,包括刺胞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其特点是动物体增大,门类增多,结构变得复杂,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该动物群化石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表明当时该动物群是海洋中的真正统治者。

04

埃迪卡拉生物群包含三个门,22个属,31种低等无脊椎动物。三个门是:刺胞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其中:水母(Medusoid)有7属9种;水螅纲有3属3种;海鳃目(Pennatulaceun)(珊瑚纲)有3属3种;钵水母2属2种;多毛类环虫2属5种;节肢动物2属2种。(各个版本文件分类有所不同,需进一步考证)以后世界各地都发现了此类化石。

05

埃迪卡拉动物群是软躯体的,大都呈扁平辐射对称,类型很多。许多是水母形盘碟状,如 Medusinites, Tribrachidium, Spinther,在表面具放射散发的弯曲沟,或具同心脊,或兼有两者,可以称为水母形类,都已绝灭,没有这样的代表。有一些呈叶状,或成为带状,与现代海笔很相似,如蕨叶状的 Rangea和 charnia,被称为花瓣类( Petalonamae)。再有分节多毛蠕虫状,如 Spriggina和 Dickinsonia;有的奇特地似有3条腿在中央;有的有头盖和环节。还有在早石炭世绝灭的棘皮动物门海座星纲的早期代表 。

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地质年代

埃迪卡拉(Ediacaran)生物群是Sprigg于1947年在澳大利亚中南部Ediacara地区的庞德砂岩层中首先发现的。最初人们未能确定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后来终于确定为前寒武纪,年龄为6.7亿年。

在对埃迪卡拉地区重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中,采集到几千块化石,有的是圆形的压印,同现代水母相似;有的是柄状的印痕,与现代的海鳃相似,也是一种腔肠动物;有的像细长的蠕虫那样的印痕,有一个像马蹄形的头和约40个完全相同的体节所组成,与现代的环节动物相似;还有椭圆形、盾形印痕,并且有T形的纹道,可能是节肢动物,它们同现在已知的任何一种生物都不相似。

经过测定,埃迪卡拉动物群生存的年代为距今6亿-6.8亿年前。在1974年召开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巴黎会议上,一致肯定埃迪卡拉生物群为前寒武纪晚期,这是目前已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后生生物化石群之一。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大大地促进了前寒武纪古生物学的发展,也纠正了过去认为无脊椎动物在寒武纪初期才发生的观点;也把原来以为只有6亿年左右的后生动物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有的学者推算,后生动物群很可能起源于9亿-10亿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