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经科独家」“托举”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太重制造 6月17日上午,神舟十二号飞船,搭载着三名宇航员飞往浩瀚的

「经科独家」“托举”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太重制造

6月17日上午,神舟十二号飞船,搭载着三名宇航员飞往浩瀚的太空。而“托起”神舟十二号的发射塔架,是集箭体防护、燃料加注、能源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火箭平台,对于航天事业来说非常重要。 在中国四个卫星发射中心耸立的11座航天发射塔架中,有10座出自太重。 作为我国最大的航天发射装置生产基地,太重制造又一次“托举”“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逐梦太空。

长征921火箭(长征921运载火箭)长征921火箭(长征921运载火箭)


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

随着点火指令的下达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

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而托举火箭升空的“921”发射塔架

就出自太重制造

太原重工技术中心焦化所主任设计师 吴刚:“太重一直是致力航天发射任务,有它 历史 的传统。从第一座送“东方红”卫星上天开始,很多的塔架,陆续的塔架都是由太重来做 。现在发射到“神舟十二号”了,都是由这个塔架来完成的。 ”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到“神舟号”,从探月工程“嫦娥探月”到“太空家园”,在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40年间,太重集团生产的10座发射塔架承担了我国全部的火箭发射任务。此次发射“神舟十二”飞船的921塔架,是太重制造的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全天候发射塔架。在现场塔体拼装时,打了3万余个高强度螺栓孔,现场穿孔率达100%,创造了国内塔架安装史上的奇迹。

太原重工技术中心焦化所主任设计师 吴刚:“这个塔架高有105米左右。它是靠螺栓一级一级联合起来,整个塔架使用到了3万多颗螺栓,这3万多颗螺栓,要求实际安装穿孔率要达到99.9%,所有的误差的积累都要可控,才能达到一个最终的100%的穿孔率的要求。”

没有精准的局部

就没有万无一失的整体

对于干了30多年机械加工的技术工人陈宾来说

为航天发射塔架加工精密零部件

就成为了他职业生涯最大的挑战

制作这个核心零部件

允许的最大公差是人头发丝的五分之一

超过这个范围

就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一旦开工 不能失误

这种零件精度高 难度大

但是陈宾却凭着丰富的制造经验

确保零件加工一次成功

手中毫厘 心中万里

凭着三十年刀工的“绝活”

由陈宾加工的关键零件

相继用在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平台上

稳稳地将神舟系列飞船

相继送上了太空

而太重制造的发射塔架

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一个又一个辉煌

记者 | 李一 刘俊清

长征9号重型火箭能否在5年内进行首飞?

长九绝对不可能在5年内实现首飞,最多就是921火箭在5年内可以实现首飞就非常不错了,本来按中国航天计划921是2022年首飞的,但是由于长五遥二发射失利推迟了921的研制进度,最现实的是2025年左右921可以实现首飞,然后2026年与新飞船结合进行载人绕月飞行。

10内都够呛,一级发动机试车台还没有影,三级发动机根本就没消息,而且现在也没有正式立项。2035年前还差不多

是可以的,是因为基本的配置已经完成了,性价比特别的高,安全距离也比较高,已经通过了很多次实验。

应该可以,最主要的500吨级发动机已全工况半系统试车成功!

相信是可以实现的,现在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的成熟了,有着很好的发展。

新一代载人火箭会取消逃逸塔吗?或连整流罩都取消,改进飞船即可

我们看我国长征二号F型火箭发射神舟载人飞船时,都会注意到火箭顶端有个避雷针一样的东西,大家都知道那叫逃逸塔,是专门在火箭发射阶段保障航天员安全的设备,它能在火箭出现故障时在三秒钟时间内帮助航天员逃离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上的逃逸塔看上去并不大,实际上它高达8~9米,和3层楼的高度差不多,在火箭起飞前15分钟到起飞后两分钟时间内,也就是说在火箭还停留在发射塔以及上升到39公里高空以下时,若火箭发生故障,逃逸塔都可以在0.01秒内点火,并在3秒内将搭载航天员的飞船轨道舱、返回舱从火箭上拖拽出来,至少会送到距离火箭约1500米以外,然后着陆到安全地带。而如果火箭的发射过程十分顺利,那么逃逸塔将会在发射两分钟后,或者说到达39公里高空上下时自动脱离,完成了它备用性保障航天员人身安全的使命。

由于我国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安全系数极高,从未出现过问题,所以其上的逃逸塔每次都是备用状态,没有发挥过它携带航天员逃离火箭的功能,但是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发射时这种逃逸塔曾经两次起到关键作用,危急时刻救下了数位宇航员的性命。

我们希望我国长征二号F火箭上的逃逸塔永远不需要真正发挥这样的功能,但它的存在却又是航天员升空阶段人身安全的保障,所以也不可或缺。那么这种设备在火箭上又真的是不能少吗?并不是这样!近日网上流传一张照片显示我国用来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新一代载人火箭(传说中的921火箭)的模拟图显示,该火箭上面取消了逃逸塔,也就是没有了这种装置,根据图片上的水印判断应该是一位制图大V的作品,而且模拟图上火箭顶端不但是没有了逃逸塔,就连整流罩也去掉了,此图展示出了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的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新构型,虽然这张图不代表官方意识,但也展示了这种载人火箭发射载人飞船时可选择的一种新模式。

这种飞船的发射方法并非是我国的首创!关心航天技术的朋友都知道: 科技 狂人马斯克的猎鹰九号火箭现在发射载人龙飞船就采用的是这种方式。这种发射构型的好处是可以给火箭有效载荷减去逃逸塔和整流罩的重量,其中逃逸塔一般重达3吨左右,整流罩重量也在1~2吨之间,所以去掉这两个东西可以减轻4~5吨的重量,相应地就可以增加同样多的有效载荷,大大提升火箭的发射能力。

猎鹰九号火箭发射载人龙飞船之所以能使用不要逃逸塔和整流罩的方式,也是因为龙飞船本身的功能和目前我国神舟飞船和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并不完全一样,龙飞船返回舱携带反推发动机,有着类似逃逸塔的功能,如果火箭发射时出现故障或危险,龙飞船可以启动反推发动机自行逃离并降落,而由于火箭发射后在上升过程中空气会越来越稀薄,火箭前端因与空气摩擦与压力产生的热量较低,速度够快时火箭基本上已经飞出大气层了,这个火箭返回时进入大气层时极快的速度,而且空气越来越浓厚是完全相反的,所以用不着整流罩。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载人飞船发射方式!我国的新一代载人火箭将来也有可能会使用这样的发射构型的,但是这首先要看我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是否兼具逃逸塔这种功能,目前来看还并不具备,这也是为什么先前的921火箭载人版上面都有个逃逸塔的原因。

但也有没带逃逸塔的新一代载人火箭模拟图,不过一般认为这是发射货运飞船的版本,如下:

不过猎鹰九号火箭发射载人龙飞船时无需逃逸塔和整流罩的发射方式必将启发并促动全世界的载人航天机构学习并向着这种方式改进,因为它有着无可置疑的先进性和简洁性,正如猎鹰火箭的可回收重复使用方式正在被全世界的航天机构学习跟进一样,先进经济简洁的火箭构型和发射方式必会受到欢迎,目前已知除了SpaceX之外,波音和蓝色起源的载人飞船发射方式中都取消了逃逸塔,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等火箭发射载人飞船真的出现不需要逃逸塔和整流罩的构型和方式时或并不值得吃惊。

参考资料:

《环球网》2月21日文章《猎鹰九号火箭发射龙飞船不用逃逸塔,怎么保障航天员安全》

超大运力火箭或将提前实现,最大的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我们一直渴望超大运力"长征九号"运载火箭的首发,但是最近传来了另一个好消息,航天迷们为其兴奋不已。就在12月30日,在我国的航天航空名城——西安,中国首个直径最大、装药量最大、工作时间最长的固体分段式助推器试车圆满成功。

这是民用航天3.2米三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首次热试车,它的成功意味着我们超大推力火箭或将提前到来。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研制超大推力发动机呢?固体火箭发动机如此重要?这将给我国的航天事业带来怎样的新格局?

不久前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月球挖土任务,成功返回。总负荷820kg的探测器带回来1732g月壤,完成了探月工程四期的"绕、月、回"的收官之作,下一步就是向着载人登月,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进发。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此时距离目的地还有2个多月的时间,我国主导的新一代空间站将在未来两年有长征2F火箭分11次送上太空,这一切亟需超大运力的运载火箭。

2020年是我国航天 历史 上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年,长征系列火箭悉数亮相,并有着明显的特征,新老交替,改型、新型研制火箭首发较多,而无论是可回收火箭的前期机型——长征八号首发成功,还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11战全胜,都意味着,我们将开创运载火箭的新纪元。

而从2015年首飞以来,长征11号固体运载火箭已经完成了9次陆地发射,2次海上发射。承担长征11号全部四级固体主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任务是航空四院,他们从2008年开始,率先开展了120吨整体式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2009年3月,120吨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考核地面热试车取得圆满成功。2012年,长征十一号火箭正式立项启动研制,2015年首飞。2018年直径3.2米3分段技术验证固体发动机立项研制,2020年12月30日热试车圆满成功。按照之前的进度,超大推力固体运载火箭将在2年后诞生。

目前长征九号正在进展的研制当中,根据长征八号总工程师之前透露,我们的火箭研制已经具备全数字化模拟平台,预计"921"很快就会面世,但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固体运载火箭的出色表现,从首次执行运载任务以来已经11战全胜,其简单方便,多平台灵活发射的特性让其独特性更加完美,能在海上、移动发射场择机发射,无论是对 星座 进行补充,还是承担太空应急任务,都具有独特的使命性。

2020年5月30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新技术试验卫星G星、新技术试验卫星H星送入预定轨道,"一箭双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里有四个首次:一是首次采用新型发射平台实施发射;二是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三是首次采用2米直径整流罩;四是

发动机经过筒箭组合运输达2000km。今年12月上旬的成功发射完美成功背后意味着整箭灵活运输,实现了连续11次高精度入轨、连续11次箭上质量零问题、连续11次零窗口准时发射,标志着该型火箭高质量保成功能力再上新台阶。

就在今年(12月30日),3.2米三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在西安取得圆满成功。采用分段技术,意味着可以大幅降低发动机技术难度、研制条件难度以及研制成本。而直径大,装药量多,工作时间长,意味着我们的超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离实际运用很近了。

可能大家对固体火箭不会陌生,"除了在导弹武器装备领域广泛应用外,固体发动机在宇航运载领域的应用也是"风生水起"。迄今,航天四院提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已先后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以及系列气象卫星发射及载人航天飞船逃逸救生系统中屡建功勋。"

那么本次实验是如何获得圆满成功的呢?

首先分段式固体发动机其实是将发动机燃烧室分成几段,每一段燃烧室独立绝热、浇注,最终通过模块化组合装配,实现有限直径内大装药、大推力的技术需求。这次实验成功很有可能继续将进行更多段组合的固体发动机。这就像我们放烟花一样,一个纸管里多段燃烧,每次推动效果都不太一样。可以想象短短的2年时间就搞定了超大运力,背后有无数个航天的日以继夜。

据四院大推力固体发动机总设计师王健儒介绍:

最值得一提的是采用了"仿真技术"验证了多分段发动机点火瞬态流场的匹配性,这就极大的降低了成本,也更加全面及时的验证了和收集点数数据。"应用了NBR和CFBR组成的复合绝热结构成型方法,突破了低成本大尺寸喷管结构设计与成型技术,更重要的是为大型多分段发动机总装与总测技术研究提供了支撑。"

不仅如此,为例固体发动机和液体发动模块化混合使用,将给长征家族带来新的澎湃动力。而我们渴望的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500t大推力的整体式固体发动机也在进展研究之中,这些都将极大的加快我们深空 探索 的进程。

未来,深空网络中,最耀眼的的颜色将是那一片红。

我国将延至100吨级重型运载火箭,你觉得在研制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

这项研制会遇到的难题有:1,材料的载荷问题。2,燃料仓的结构。3,助推器的马力。4,发射架的设计。5,载人的可行性研究。

研制过程中,在所难免的就是朋友一些极限问题,比如负载过高造成的其它影响,还有就是燃料问题,燃料是关系到飞行路线质量。

火箭的重量可能是研制的难题,还有就是将火箭拖到轨道上也是非常的难的 ,研制过程中 ,火箭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的复杂。

载重问题、速度问题。火箭能否承受100吨的重量是一个必须攻破的难题,以及这么重的火箭如何达到预想的速度。

长十一火箭到底有多快,长10火箭

海上发射的特点是什么?那么,它的“快”字诀是什么?

10月7日21时10分

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

使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

采用“一箭双星”方式

将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

S5/S6试验卫星发射升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

“长十一”火箭首次采用近岸发射

根据本次任务特点

“长十一”火箭首次采用了近岸发射方式

此次是“长十一”火箭完成的第四次海上发射

相比以往的海上发射任务

本次任务选择在距离海岸仅3公里的海域

这样,在发射流程上

将后端测发设备设置在陆地

减少了海上航行时间

测试流程合并优化

任务执行所需时间进一步缩短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十一号火箭

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董晓斌介绍

近海的海况相对于远海更适合发射作业

船可以当天到当天回

不像以往要在海上航行几天的时间

使发射周期得到了缩短

据了解

“长十一”火箭已连续取得10次陆地发射

和4次海上发射圆满成功

“长十一”火箭自2015年首飞成功以来

已经完成了陆态、海态2种发射方式

1.6米、2米直径两型整流罩的研制工作

技术状态成熟

已进入组批生产、滚动生产的

常态化发射阶段

更安全、更经济的航天发射方式

近年来

我国航天发射进入持续高密度状态

相对于陆地上发射

海上发射的特点是什么?

一起了解

↓↓↓

海上发射首先能提高发射安全性

由于火箭在飞行过程中

会有箭体残骸落到地面

为了不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害

必须让火箭残骸掉到荒漠等无人区

这就需要火箭消耗更多燃料找到合适的落点

而海上发射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十一号火箭

总体副总设计师张鸣介绍

海上发射可以选择不同发射点

让火箭残骸安全区选择更容易些

相对于陆上发射更便捷

海上发射不仅提高了安全性

同时带来的还有经济性

我国目前拥有

酒泉、太原、西昌、文昌

四大航天发射场

它们的位置都是固定的

而在海上进行发射

能自由选择火箭发射的纬度

针对不同轨道的卫星

选择最合适的纬度进行发射

能够有效节省燃料

火箭一次就能携带

更重或更多的卫星进入太空

航天发射的成本就能得到有效降低

通过4次海上发射

“长十一”火箭突破了一系列海上发射的关键技术

为我国后续常态化海上发射奠定了基础

张鸣介绍

“长十一”火箭进行了4次海上发射

在近海、远海、近岸

不同海况的情况下

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在海上发射的过程中

关键技术一一突破

日趋成熟

“长十一”火箭:“快响利箭”的“快”字诀

此次发射的“长十一”火箭

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

唯一使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火箭

跟其他“长征”火箭相比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快”

因此,“长十一”火箭也有“快响利箭”的称号

那么,它的“快”字诀是什么?戳↓

“快响利箭”说的就是

“长十一”火箭的快速响应能力

相比于“长征”家族的液体火箭

“长十一”火箭由于采用的是固体燃料

燃料可以提前填充在火箭内并长期储存

使发射准备环节大大减少

这样的特性

使得“长十一”火箭在海上发射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张鸣介绍

相对于液态火箭

“长十一”火箭在发射准备阶段

不需要有固定的塔架

也不需要进行加注

火箭只需要在总装厂房

完成星箭对接和准备后

就能够快速完成后续的发射任务

“长十一”火箭全长近21米,箭体直径2米

这在“长征”火箭家族中

算得上十足的“小个子”

可以更加灵活快捷地进行运输和发射

同时,“长十一”火箭

可以将500公斤的卫星

送入距离地面500公里的轨道上

这样的能力特别适合发射小型卫星

在商业航天领域

“长十一”火箭的快速履约能力也十分突出

张鸣表示

这次发射是在4月与卫星载荷方进行对接

8月份就具备了发射条件

快速履约是“长十一”火箭未来商业发射的优势

转自:《朝闻天下》

监制/谭义勇 制片人/朴晶

主编/房渭平 编辑/杨鹂

责任编辑/于焱

来源: 央视一套

长十一火箭到底有多快相关阅读:

长征火箭家族知多少,10个系列30多个型号,为啥偏偏没有长征十号

最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取得了103次发射成功的纪录,我国航天事业又多了一个里程碑。不过,“长征”火箭家族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九号都有了,甚至还有长征十一号,为何偏偏没有长征十号呢?

实际上,长征十号还真的有,不过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夭折了。故事我们得从“曙光一号”开始讲起,熟悉航天的人可能都知道,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东方红一号”卫星尚未发射的时候,我国就开始规划和研制第一代载人飞船,两舱构型的“曙光一号”,并计划在1973年进行第一次发射,这就是714工程。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美国“阿波罗”飞船还在研制的时候,我国也将目光锁定在月球上,计划在“曙光一号”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登月飞船,将咱们的航天员也送上月球,而负责将航天员和飞船送到月球轨道的,就是长征十号。

长征十号的设计对标美国“土星”5号,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计划达到50吨,比“土星”5号的45吨还要大,这是一个星辰大海的梦想。当然,最终结果大家知道了,由于当时我们只有近地轨道运力300公斤的长征一号,距离长征十号的目标实在太过遥远,因此在“曙光一号”飞船下马的同时,长征十号也就毫无悬疑的夭折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当时咱们太自不量力,实际上,冷战时期就是这样,比如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3年之后,就将加加林送入了太空。美国也是一样,1958年2月1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5月5日就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而就仅仅大约6年后,第一艘载人登月飞船就发射了,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距离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还不足12年。

冷战时期航天发展的速度远不是今天大家所能够想象的,再加上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天才的大脑,他们的思维早就进行星际穿越了,只是限于现实的条件,不得不从零做起,一步步去点亮科技树,就像一个博士生导师,为了培养人才,还要从幼儿园教起一样。

小知识: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知多少?

长征一号:采用三级构型,发射重量81570公斤,近地轨道运力300公斤,先后发展出长征一号M、长征一号丙和长征一号丁。其中的长征一号M,计划使用意造马杰火箭的第三级“意丽丝”固体火箭发动机,来替换国产的第三级FG-02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因资金不足不了了之。

长征二号:先后发展出长征二号、长征二号甲,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E,我们的长2F载人火箭也属于长征二号家族。长征三号则是在长征二号基础上研制的,增加了第三级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主要有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和长征三号丙等4个型号的子系列,主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四号则包括“风暴一号”、长征四号、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等火箭,主要担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备份火箭、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等任务。当然,也有人说“风暴一号”是新长征一号。

至于长征五号,就不用多说了,它是我国目前运力最大的重型火箭,主打近地轨道大载荷,兼顾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测。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也就是登月火箭新921,其实就是长征五号DY,因为它大量采用了长征五号的成熟技术,与长征五号一脉相承,但是如果将新921命名为新长征十号火箭,大家觉得如何?

而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都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目前均已亮相,并多次成功执行发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它们的多个子型号中,包括可回收的复用火箭,比如长征六号X,长征八号R等。

至于长征九号,是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重型火箭,运力超过当年的土星5,如果成功,也算是当年的长征十号再度归来了。而长征九号的主打目标是火星登陆等深空任务,以及月球轨道的大载荷任务,将来组建月球基地的大型设备,还需要用长征九号来发射。

长征十一号,则是我国新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在“力箭一号”发射之前,它也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型号,主要用于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微小卫星发射需求,能满足24小时以内的快速发射任务,目前已进行13次发射,包括3次海上发射,全部取得成功。

三次演练全失败,美国新一代登月火箭出师不利,会被921赶超吧?

3月18日,98米高的美国新一代载人登月火箭SLS,从装配大楼转移至肯尼迪航天中心39B发射台,准备进行首飞发射前的演练,恰巧当时执行“公理一号”私人宇航员进驻国际空间站任务的SpaceX五手“猎鹰”9也在附近,两枚火箭同框,一时间,美国航天就像喝了“春药”一样,仿佛又行了。然而在发射台矗立一个多月后,SLS火箭可能又要灰溜溜被拖回去了。

原来,在此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SLS火箭的三次演练全部失败,中间发生了多次故障。首先是4月初,因为恶劣的天气,39B发射台附近3座183米高的避雷塔遭到4次雷击,其中第四次比较严重。雷击时,虽然SLS火箭的临时低温推进级和固体火箭助推器未启动,但它的核心级和“猎户座”飞船已保持通电状态。

随后,两个给移动发射装置加压的风扇又出现故障,它们的作用是为移动发射装置内的封闭区域提供正压并阻挡有害气体。如果没有这两个风扇,就无法安全将推进剂远程加注到火箭核心级,移动发射装置就会出现增压问题,因此首次演练不得不在4月3日停止。

从4月4日开始的第二次演练,在尝试为火箭加注260万升液氧和液氢推进剂期间,一个用于推进剂加注过程中释放火箭核心级压力的排气阀出现故障,无法打开,NASA被迫取消当天的测试。而在最近一次演练中,也就是4月14日,火箭核心级在加注低温液氢液氧燃料时,又发现液氢泄漏,演练因此中断。

NASA原计划是今年6月6日到16日期间,择机发射这枚SLS BLOCK1火箭,启动“阿耳忒弥斯1号”任务,将搭载的“猎户座”飞船送到月球轨道,进行无人绕月试飞。但由于火箭的三次演练接连出现意外情况,发射时间大概率又要推迟了,估计要到6月底或者8月初才能首飞。

而看到这一幕,SpaceX“星舰”估计在一旁又要瑟瑟发抖了,作为NASA的“干儿子”,它的进度一直被人为按住,不能在“亲儿子”SLS首飞前进行轨道级测试。就像有些地方的风俗一样,哥哥没结婚,妹妹就不能出嫁,没想到美国也玩这一套。

说起来,SLS大量采用了八十年代成熟的技术,比如载人的BLOCK1版本,使用了一对航天飞机的固态助推器,以及3台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的改进版本,也就是RS-25D/E发动机,据说都是直接从航天飞机身上和仓库里扒出来的。而BLOCK2货运版本,更是会使用一对航天飞机固态助推器的加强版,以及5台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的改进版本。

既然如此,SLS火箭为何还如此拉胯?这就是去工业化的恶果,美国不仅把土星5登月火箭的资料都“丢”了,甚至连2011年才退役的航天飞机,团队也都解散了,老的工程师退休了,新的又没跟上来,工程技术人员严重断层,所以即使给现成的硬件,也做不好联调了。这一幕,与现在的俄罗斯十分相似。

其实这个世界上除了SLS和“星舰”之外,还有另一枚登月火箭正在研制当中,它就是我们的新921。新921地月转移轨道运力不小于27吨,与SLS火箭BLOCK1载人版相当,目前它虽然未像SLS一样矗立在发射台上,但很多部件已经试制出来了,而且发动机造已试车,有的甚至已经在长征五号芯二级上多次执行任务了,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预计2026年即可首飞。

别看2026年距离现在还有4年,但SLS火箭如果真的一再出故障,说不定首飞时间比新921还要晚。这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美国火星采样返回的时间,就已经比中国的计划晚了。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已经很好了,为什么不登上月球?

1、我们的技术还不够好。

目前中国的月球轨道运力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嫦娥5号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重的无人月球探测器。但是阿波罗飞船的重量仍然达到了嫦娥5号的五倍。当然,登月也可以采用多次发射组合航天器的方法,俄罗斯曾经有一个登月计划,需要发射七次,这样的方法我们也能做到,但是太过复杂,失败的概率太高而没有必要。所以,目前用长征5号是无法做到载人登月的。

目前我国的登月计划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是与阿波罗计划类似的长征9号计划,一次发射直接登月。另一个是921火箭计划,分两次发射,在月球轨道组合后登月。921火箭的发动机基本上是现成的,所以进度较快。长征9号由于将来还要发射重型空间站舱段,所以即使登月用不到也不能停下来。

2、钱不能这么花。

阿波罗计划用掉的钱,在当时足够建几百艘航空母舰。对现在的中国来说没有必要这样烧钱,既然不能烧钱,那么就只能慢慢搞了。不仅不能烧钱,而且我们还要想办法让航天工业挣钱。

其实我们发射一发火箭,最多也就能挣几千万而已,一年几十发火箭,十来个亿而已。哪里养得活整个产业几十万人?航天产业历来都是靠国家财政养活的。近几年我国开始发展民营航天,利用民间资金发展航天技术,通过航天技术产生利润。这才是这个行业长久的前途。但是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抽走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国家队的科研进度。所以我们在视频资料中可以看到长征火箭发射时大量的技术人员都很年轻,往好了说是我们的年轻人才得力,但往坏了说就是成熟技术人员留不住。对我们的航天事业而言,这也是必要的代价。

3、我们不着急。

往前看,短时间内赶超美国不现实,往后看,短时间内其它国家赶超我们也不现实。登月计划我们搞个十年八年也不着急。目前公开的计划看,我们登月的时间点大致安排在2030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