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波罗密多心经是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门讲空与有、讲智慧的一部经,文字很少,只有200多字,义理很

波罗密多心经是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门讲空与有、讲智慧的一部经,文字很少,只有200多字,义理很深,深不可测,经中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依此成无上佛果。如果想透彻理解还是需要找找法师讲这部经的文字记录或视频,这200多字可以讲很长很长时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寓意 金刚经的厉害在什么地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寓意 金刚经的厉害在什么地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中最短的一部经典,它的意思是说,众生通过无垢清净的智慧可以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即三界六道)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心经是借著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法的现量的描述,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这部经获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险阻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拓展资料大智度论讲‘五度如盲,般若作眼。’布施而没有般若波罗蜜,只能创造痴福,可以上升天堂,福报享尽依然堕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既是解脱的必须条件,也是解脱的足够条件。

般若波罗蜜涵摄余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有了般若波罗蜜,再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的时候,当下离能所、泯理事、三轮体空、不种因、不造业、直证解脱。如果离开般若波罗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小道,只能为来世造福,而无裨于解脱道,所以般若对解脱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实是一篇哲学论文,是最高佛学的宇宙观。

因此,心经没有宗教色彩,任何教任何人士均可诵读,体验经中的智慧。

般若

「般若」一般的解释,是「智慧」,但「智慧」祇能描写「般若」的表面,不能完全透彻地解释这二字的神髓,因此「般若」不直译为「智慧」,而跟原梵语音(古时之印度音)直翻过来,其目的在说明,「般若」二字,在中国文字里,无法找到二字可以代替。

「智慧」是指人类对世界万物所知所解的能力,称为「世间智」。人的智商有极限,所见所闻,祇是凡夫、凡眼分辨出来的一种见解,并非宇宙的真相。宇宙之大,非人类智商可随可及,虽有科学家、哲学家参透宇宙,但站在佛家的眼光来看,还觉得未够「真知灼见」,因人受六识而生感觉,这感觉是妄知妄见的,祇是人眼中「自以为是」的一种见解。

「般若」是指一个人非以肉体感觉器官所论定出来的真实智慧,而以人的灵性所体会的正智慧,称之为「无漏智」,这包融的宇宙真理,这才是「般若」!

所以你我皆有「世间智」(智慧也),但不是一定有「无漏智」(般若也)。「世间智」你我易寻,人一出生不断受教育,但这些教育,是人肉体所体会的智慧,有极大的局限性,非宇宙的全部!直至成长到一个阶段,发觉肉体所感觉的世界外,还有非肉体以外的世界,物质世界有极大的局限,物欲使人穷一生之力追求而依然感到空虚、不快乐,于是开始发现人可藉另一途径,得到离苦得乐,永远幸福的方法,乃以「无漏智」(即般若)这无上智慧去体会。

但得到「般若」,非要你抛开一切世间智,就可以得到,反之,要尽得「世间智」才可达到「无漏智」。人要修习一切世间智慧,通过闻、思、修三个境界,才可以慢慢达到灵性的体会,亦即是「般若」境界。因此「世间智」乃造船之木,「无漏智」乃渡我们到快乐净土之船,无木不能成船!无世间智亦即无「无漏智」。

人面对人生,经世间遭遇而深受体会,才可以达到「般若」的「无漏智境界」。人产生智慧,是要经人生体会而来。因此愈多经历的人,愈易透彻「般若」,由看文字,到观照,到实相的人生体验,累积了多少感觉才到那「般若」的境界。

世间智要去领悟,才可以开窍!所以「般若心经」是加速我们看透万物真像,而比别人更快地活得更快乐的无上方法。「般若心经」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诵读,令人精神集中脑活神通。人脑一活,所有的智慧都来了,决断也英明了,自然选择正确行起大运来。

「般若」就是佛性,「般若」通过觉悟世间智的真实面貌后,产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这人生观,非源于肉体六识,普通人的智慧乃源于宇宙,悟彻来源的「般若」,故称为般若的真相,这是真的智慧,永恒的智慧,消灭一切烦恼,永恒的「定」!永恒的「定」在快乐与幸福之境!

波罗蜜多

人是演员,来到这生要演这个角色,既是演员就应有演员道德,尽量将自己的戏演好!

但偏偏人是自找麻烦的动物,总在妒忌人家演的角色,自己出场演小兵,总在妒忌人家演皇帝的。

结果舞台乱了,因为小兵抢了皇帝的戏来演。

好的戏,要靠每个重视自己岗位戏份的演员,去演好自己的戏份。

人要将自己应做的事做好,获得圆满成就是最大的成功。

因此不要谈宗教,也不要谈到外层空间去,将自己的本份做好就是人生了。

成就一件事,从开始向自己的目的地出发到完成,印度人就叫做「波罗蜜多」。

在这个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亦称为「波罗蜜多」。

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依照般若的方法,从茫茫苦海中解脱生老病死苦,到达永恒的快乐,这过程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了。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

每个人都有旅游的经验,请问,你上次旅行往哪处去?

打个比喻,当是台北吧!

还记得自己住在哪一个饭店,哪一间房间吗?

相信很多人都不记得吧!

其实我们呱呱坠地,生在世上,就入住一间酒店一样,我们的身体就如酒店一样,给我们的灵体寄居,直至再要上路,又要住另一间酒店CHECK-IN吧了

人的生死,就如CHECK-IN和CHECK-OUT,由一家酒店到另一家酒店!

因此,不必太执着于这家酒店给你的东西,祇要住得舒舒服服就好了!

但偏有人一住入这家酒店,就痛苦得很。不但住得不快乐,还将自己住的那家酒店弄得奇形怪状,地基斜歪、空气绝不流通。住在这家酒店,苦极了!

「波罗蜜多」,就是指如何可以使你在这酒店住得快乐,直至CHECK-OUT搬到另一家为止。佛家认为,一共有六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叫做布施波罗蜜。

就是不断的送东西给别人。

世间最奇妙是你怎样对人,人自然怎样对你,你恨一个人,不可能冀求别人会喜欢你对你笑,你必须先要向人家笑,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试看,遇到好朋友,不率先伸出你的手,人家不会伸出手来,一切以自己先做,一切事都会圆满很多。「施」比「受」伟大之处在这里。

第二个方法是「持戒」。

很多人一见「戒」字就惊,因为要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他们会说︰「江山易改,品性难移」。

一个「难」字,将自己不愿改变性格的借口都引来了,自己好不风骚!

其实江山易改,品性「可」移,「不」移,祇是自己不肯「移」罢了。

第三种是忍辱波罗蜜。

受人迫害,自然痛苦,要忍才会有争,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为甚么要忍?这「忍辱」两字,非一般的「忍」,而是将之看成另一种境界。

心「般若心经」的「心」字,可作「心脏」解,意喻解经的心脏,比喻其重要性。

人有一颗「不动心」,埋于心灵深处,这是唯一真实的心。

以「水」喻「心」的话,「水」无论多么惊涛骇浪,但在海底深处,水的本貌平静无比。水之所以动,完全由于环境所造成。

波浪与水底之水不一样,但大家都是水。水的本质为「不动」的。

同样「心」,每个人的表面多么变动都好,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宁静的心,这心是不动心,一切众生都有这颗心。

因此,「般若心经」是指每个人,都有这超越时空,永恒存在,超越实在的理性之心,因此「心经」这简称的另一真义,是说明这部经的精华实难以脱离此般若之智的不动心。这讲法对「人」智慧的肯定,又跨了一大步。一再肯定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有不动心。

经经,只是一道桥梁。

经的存在价值,只在使行者通过念诵,得到引导,使己心与「佛心」紧密相连。

超越了物欲,搭通了人与宇宙脉搏的节奏。

诵经的目的,是要你借经文的节奏及内涵的宇宙观,开发自己的心灵,使面临困境时,能藉诵经激发起勇敢的活下去的力量,借取大自然的力,发动自己的不动心,以极高的智慧去破解问题。

因此,「经」要领悟,不在知道表面的意思也在此意。

为甚么,有些人称念经为「修」经,用「修」字来形容,表示用「心」去参透佛理,不是用「眼」去看佛经。单靠文字怎可能掌握永恒的真理呢?因此太执迷于佛经字句的考证,大抛一批佛学专有名词,这是错误的修经法。

摩诃,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有广大心量,有包容的心。

般若,智慧也。菩萨教授我们用智慧去办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

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菩萨教授我们做事要有头有尾,才会圆满。要帮助苦难的人,从苦难此岸带到快乐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述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

拓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原出于六百卷之【大般若经】,其中包含了一切佛菩萨六度万行之智慧与功德,也是大乘佛教精神所在,而之心经亦为【大般若经】中之肝要与其结晶之精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一卷。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本经之异译本有六,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鸠摩罗什)、般若波罗蜜多那提经(菩提流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利言)、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施护),其中以鸠摩罗什译较着。然诸译本中,仍以本经流传最广远。

本经之梵本,今日本法隆寺有秘藏本,一八八四年由麦克斯穆勒(MaxMu|ller)与南条文雄共同校订出版,一八九四年麦克斯穆勒更将之英译出版。此外,一八六四年英国佛教学学者比尔(Samuel, Beal)亦将玄奘所译之般若心经译成英文出版。另有将梵文以汉字音译者,称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玄奘本相当,系史坦因发现于敦煌石窟者,为佛教学术之重要资料。本经之注疏本极多,较重要者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窥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圆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慧净)等。

参考资料

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 .观自在网.2016-11-02[引用日期2017-03-13]

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金刚经网[引用日期2013-08-23]

3. 读:初山微画雕《观音菩萨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几点体会 作者徐林

心经题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 是梵语,是指大智慧,是指可以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智慧,是指可以从此岸觉悟后到达彼岸的智慧,是指通过色(物质世界)观到空性(精神世界)的智慧!

空: 是看不见的意识能量形态,即为空!

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

波罗蜜是彼岸,彼岸是在N维,是道德经中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是那个如如不动的一,是本体,是如来藏的如,是源头,是万物的本源!

而我们所在的世界,是此岸,是生死此岸,是三维世界,是可以感受到长宽高有空间的立体世界!

一维世界是直线,

二维时间是长和宽的世界,是平面(蚂蚁只能感受到长和宽,蚂蚁生存在二维世界)

三维世界,是有长宽高存在的立体世界,是我们所在的世界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的是什么意思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经典佛经中最短的一部,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部。《心经》原本是八部六百卷《般若经》中的一节,不是一部独立的般若类经书,但由于《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精华,佛门大德们将其单独提取出来用于教化。

《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经常被后人引用或陶侃,其实这是在断章取义,这句话完整的表述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讲的是五蕴皆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是佛家所归纳的人体和身心的构成要素。

简单来说,《心经》的内涵包括两个,一是万法皆空;二是般若波罗蜜多。万法皆空的简单解释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吃着的、想到的、闻到的、触到的最终都是空的。佛家认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在生生灭灭中流转,并不能永恒的存在,所以执着于外在的事物和欲望只会造成痛苦的循环。般若在佛家的解释是终极智慧,波罗蜜的解释是到人生的彼岸,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大智慧带人到人生的彼岸。佛家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才能真正体悟到诸行无常、万法皆空,才能证悟菩提,而菩提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证悟菩提后人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

回到我们自己的人生,从小到大我们对人生、对爱情都拥有美好的期望,我们曾经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会拥有一个理想的爱人,但经过诸多消磨的岁月以后,我们才发现幸福只是属于少数人。曾经震撼着我们灵魂的爱人一个个离我们远去,曾经的山盟海誓依稀还在耳边。我们也会幻想着我们会有一个理想的工作成绩和生活体验,但是走进社会以后却发现各种限制,人格被挤压的七零八碎,我们是在活着但又不像是在活着。

生死事大,诸行无常,我们最在意的东西最终会在我们人生的某个街口离我们而去。爱人会消失(当然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先消失),父母也会先于我们离去,人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我们最终都会死亡。在生命的有限和心灵的无限之间我们冲突着、纠结着,我们在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终极答案,如何让心灵得到安放。六祖慧能曾说过: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什么是自性呢?菩提即自性,它是人们心中本来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也就是我们心中的佛性。人如何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定呢?也就是让心空寂下来,排除多余的欲望,让自性显现出来,然后人才能真实的活着而又不拘役于物,不为情感和意识所累。

用六祖慧能的话作总结吧: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色是指物质。看看慧律法师的开示视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什么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一切法的根本所在。他是讲述了一个有观察自在这样的大神通的菩萨,入定后观察到了宇宙生命根本真理的事情。心是什么?心就是根本真相,心是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的这样的根本真实。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说我们整个宇宙和生命都是从这个心里面变现出来的假象,就是我们现在科学家说的宇宙是从极小的奇点里爆炸出来的。心经告诉我们,科学家说的那个奇点也是从心里出来的。我想,这大概意思你应该能够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