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世的两个句子? 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天下全舆总图(大明混一图) 扩展朝贡贸易(

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世的两个句子?

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天下全舆总图(大明混一图)天下全舆总图(大明混一图)


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

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一、郑和下西洋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明成祖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明成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明成祖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明成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明成祖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第三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二、郑和下西洋意义:

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洋洲等地。证据出自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名称为《天下全舆总图》,反映了天下诸番向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进贡的场景。地图左上角有注文写道:“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即图上有红圈者皆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上的标注。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由于大明永乐十九年的北京紫禁城的那次大火把郑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资料全烧了,所以国人今天看不到了。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预中,以长远影响来看,最重要的是操纵马六甲海峡(往来中国及海洋贸易的要道),选择扶植强盗头子拜里迷苏剌,于1409年郑和授与其国玺及皇袍。拜里迷苏剌曾亲自往中国朝贡,使其在马六甲沼泽地的据点成为日渐富庶繁荣的商业中心。

(2012·鄂州)“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

(2018·孝感)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为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及哥伦布船队成功横渡大西洋提供重要条件和直接帮助的是:指南针。

(2017·荆门)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派郑和出使西洋。

(2015·孝感)“该船队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与该材料密切相关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

(2015·十堰)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

下西洋的时间:

从1405年到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医疗技术成熟,熟悉西洋医术;

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

4.赴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个人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为明朝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万人以上的庞大舰队,其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都是十分巨大的。这种拿钱折腾的行为无疑显示了明初国力的富强,而且还是七次。郑和下西洋的实际效果并没有现代人希望的好,以郑和舰队的实力完全可以沿途灭掉十来个小国,建立殖民地,搞原始积累的,可惜,他们净炫耀国威了。

得到情绪体验、丛看足球中得到艺术享受、从谈论足球中得到思想交流,足球运动只风筝惋惜。那一

天下全舆总图是真的还是假的

说不定 还得看有没有证据 首先必须要检验这张图的真伪 比如纸张 墨迹 印章 等等 其次如果能找到其他旁证资料为佳 比如史书中记载有过这张图 或者直接找到这张图临摹的那张图即永乐年间的那张图那就差不多了 哎 关键还是在于缺乏鉴定人才 除此无他

现在正在研究,还没有定论,探索发现也说正在继续研究辩论中,个人当然希望是真的,但反对此说人明显占多数,还是慢慢等结果吧!

郑和下西洋的郑和是什么年号

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⒈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⒉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⒊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4]

⒌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洋洲等地。证据出自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名称为《天下全舆总图》,反映了天下诸番向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进贡的场景。地图左上角有注文写道:“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即图上有红圈者皆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上的标注。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由于大明永乐十九年的北京紫禁城的那次大火把郑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资料全烧了,所以国人今天看不到了。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天下全舆总图的介绍

天下全舆总图是一张购自上海古玩市场的地图,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关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BBC等数十家权威英文媒体先后发布了这张地图消息。该地图已于2006年1月16日在北京展出,网上也公布了照片。该图不仅绘制了亚洲、欧洲、非洲、澳洲,甚至还有南极洲和美洲。此图绘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一张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复制品,名称为《天下全舆总图》,反映了天下诸番向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进贡的场景。地图左上角有注文写道:“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即图上有红圈者皆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上的标注。

明初郑和航行的地图为啥跟世界地图高度相似?

因为郑和当时就是按照世界地图下西洋的啊,所以和世界地图高度相似很正常的。

这是因为郑和航行的路径,基本与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路径一致,因此绘制的地图也很相似。

那是因为世界地图很多事依据郑和航行的地图来绘制,而且郑和航行的路线,都是根据真实的航海路线来绘制,所以说两者之间高度相似。

郑和下西洋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方面的史实

郑和下西洋反映了中国古代造船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世界早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接表现。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七次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新西兰。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早迪亚士57年远赴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