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文目录一览: 1、 2021-06-26【甄权针灸神迹】唐太宗与《明堂针灸图》 2、 孙思邈三人明堂图(重绘) 3、 中国的哪

本文目录一览:

2021-06-26【甄权针灸神迹】唐太宗与《明堂针灸图》

一次,鲁州刺史深受风患之苦,手无法拉弓,遍寻名医无人能治。后来找到甄权为他看诊,甄权便在刺史的肩隅穴扎针,一针扎下立即能拉弓射箭了。

甄权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医学家,善于针灸。公元621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河南,派李袭誉出任潞州的地方官。甄权作为医生也成为李袭誉随行的征士之一。

有一天,甄权把他精心绘制完成的《明堂人形图》拿给李袭誉看,可惜李袭誉不懂针灸,未加重视。

深州刺史突患病,脖子肿大且喉管闭塞,三日水米无法下咽,甄权在其右手次指之端扎针,气息即通,隔天饮食正常。甄权诸如此类治病的例子,使他的《明堂人形图》声名大噪,也让李袭誉对针灸的神效印象深刻。

贞观初年时,李袭誉官拜少府监。一天,李袭誉向唐太宗详述《明堂人形图》之妙,于是,太宗命他主持修订,将甄权的《明堂人形图》加以校订、充实,且经甄权审定。公元630年,官方修订图文并茂的《明堂针灸图》终于完成,并呈献给太宗御览。

唐太宗很仔细看了《明堂针灸图》,发现人体的胸、背部是五脏经脉穴道集中之处,而臀部穴位则较少。唐太宗由此联想到,在隋唐时有五刑,分为死、流、徒、杖、笞。其中笞刑是最轻的,是以竹板或小荆条抽打背部或臀部,从十下至五十下,分为五等。

笞刑虽然最轻却隐藏着危险,鞭背有可能将犯人误打致伤残或死亡。因此,仁厚的唐太宗为避免打死罪犯,就下令以后官衙行笞刑时只可打臀部,不可以打胸、背部。自此之后,公堂之上责打犯人都是只棒打臀部了。

孙思邈三人明堂图(重绘)

;

年代:1992年

作者:孙忠年设计、邵芾棠绘图

大小:175×75cm

简介:唐以前传统的明堂图主要指全身腧穴总图,一般为正人、伏人、侧人三人明堂图,故这一时期的明堂图也称作「偃侧图」。

较以往传统明堂图不同的是,孙思邈所绘图系彩绘,而且所用之色彩与相应经脉的五行属性相对应。绘图的尺寸采用正常人大小的一半高度按比例绘制。值得注意的是,孙氏所绘明堂人形尺寸采用的是《明堂经》「七尺六寸四分」,而不是《灵枢经》的「七尺五寸」,并注明其所用尺度为夏家小尺。孙思邈这一绘图体例对于随后的唐代王焘以及宋以后的明堂铜人图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氏的原图没有流传下来,今天已经很难精确考察其腧穴定位的详情,然而从传世不同传本的「三人明堂图」的腧穴排列次序(结合《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医心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中依然能获得一些重要信息。另外,孙氏三人明堂图与唐以前明堂图一样,只是四肢部腧穴按经排列,其他部位腧穴不按经排列,也就是说此时的明堂图中还没有出现完整的连接十二经或十四经穴的经穴连线。

中国的哪个朝代针灸成为一个独立专科

隋唐时期,对针灸学术更有发展,针灸学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专科,唐太医署里也开 始专门招收学习针灸的学生。针灸名家辈出,如甄权、孙思邈、王焘等,这些针灸学家不断 总结前人和自己的临证经验,著书立说。甄权针技高超,著《明堂人形图》,从其书名来看, 无疑是一部专述经脉孔穴,文图兼备而以图为主的著作。药王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考证 了明堂人形图——将人体腧穴用仰、伏、侧三人图表示,并将不同经脉用颜色来区分, 一目了然,容易记忆,成为医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穴位图;孙思邈还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 提出和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丰富了“以痛为腧”的概念。王焘的《外台秘要》则大量 辑录了诸家的灸法。但他否定针法, 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

针灸明堂书流传于世的有哪部作品?

北宋初,除皇甫谧的《黄帝针灸甲乙经》一书外,还有《黄帝明堂偃侧人形图》等一类针灸明堂书流传于世。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其中图形描绘及文字叙述都有不少的错误和欠确之处存在,正所谓“去圣寝远,其学难精,虽列在经诀,绘之图素,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讹”,“平民弊而莫赎,庸医承误而不思”。为了改变上述在针灸学上之混乱状况,宋政府“命百工以修政令,敕太医以谨方技”。有见于针灸之法,人命所系,日用尤急,所以要求首先纠正针灸书中之舛谬,以便针灸医家有所遵循。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初年(1023)诏令翰林医官院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考次针灸之法,绘制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作为针灸之准则。

《明堂人形图》的作者是?

《明堂人形图》针灸著作。见《新唐书·艺文志》。一卷。唐·甄权撰,已佚。

作者:——甄权。

甄权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医生,尤善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