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德国“三十年战争”是什么时间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618年-1648年 欧洲三十年战争 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原因:

德国“三十年战争”是什么时间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618年-1648年

欧洲三十年战争 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影响欧洲三十年战争 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原因:三十年战争起初是一场宗教战争,肇始自德意志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的斗争,后来发展成为渴望扩张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支配权的哈布斯堡皇帝与试图制约其称霸欧洲野心的诸势力间的政治斗争。尽管同为天主教国家,但法国对哈布斯堡王朝独霸欧洲的图谋深感不安。罗马教廷、西班牙和多数德意志诸侯加入了哈布斯堡皇帝领衔的天主教阵营。他们的对手是欧洲的新教势力,包括瑞典、丹麦和信仰新教的德意志诸侯,另外还有天主教的法国。双方的阵营因为各路诸候的反复无常而时有变化。不变的是战争对平民百姓造成的伤害。那些拿不到军饷,缺吃少穿的军队打到哪儿抢到哪儿,德意志的一些地区因而一次又一次的遭到了洗劫。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十年战争”可谓欧洲近代早期最具破坏性的一场战争。

月】枫潆雪沐 追问打开后是空白的 能重发一份吗 麻

1618年-1648年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

欧洲“三十年战争”是什么?

欧洲三十年战争

公元前962年,德意志国王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创建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其疆域包括德意志、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瑞士等地。可是,到了13世纪末,德意志已经分裂为许多独立的诸侯国,皇帝也失去控制整个帝国的权力。到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这个号称“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帝国已今非昔比,穷途末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长期担任帝国的皇帝,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已成为摆设,毫无实权。

这个皇帝对失去权力很不甘心,拼命想恢复往日的威风,这样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愈演愈烈。这时,各邦诸侯因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均寻求外国势力的支持。这样,已形成统一集权国家的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大国正在谋求对外扩张,遂把地处欧洲中心,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又四分五裂、日趋衰落的德意志作为角逐目标。

当时,欧洲各国形成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

捷克是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的。当时德意志皇帝兼为捷克国王,此时捷克人享有宗教自决、政治自治等权利。但到德意志三世皇帝马提亚时,他派遣耶稣会教士深入捷克,企图恢复天主教,并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德意志皇帝指定的捷克国王斐迪南是一个狂热的耶稣会分子。他一上台,便残酷地迫害捷克的新教徒。新教的教堂被拆毁,作新教礼拜的人被投入监狱,这些措施,激起捷克人民的强烈反抗。

1618年5月23日,一群武装的群众和新教教徒手拿铁棍长矛,冲进捷克王宫,抓到了国王的两个钦差。

“把他们扔出去!”“扔到窗子外面去!”

在一阵怒吼声中,按照捷克的古老习惯,两名走狗被人们从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出去,落在御城河沟的垃圾堆上,两个人痛得哇哇乱叫。

这就是震动欧洲所有国家宫廷的“掷出窗外事件”,它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奥地利决心发动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企图一举征服捷克。捷克人民也纷纷武装起来,他们选出30名保护人(其中大部分是新教贵族)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捷克独立。广大武装群众占领政府各部门,取消一切赋税,并把压迫新教徒最凶的耶稣分子全部驱逐出境。

开始阶段,捷克起义军进展顺利,很快突入奥地利境内,逼近首都维也纳。此时奥地利的新教徒也不满皇帝统治,纷纷起来响应。

此时,德意志老皇帝死了,斐迪南接任皇位,仍兼任捷克国王,他得到捷克起义军兵临维也纳城下的报告时,正同十几位贵族在宫中开会商讨对策,一名贵族见皇帝已吓得浑身发抖,忙抓住他的肩章说:“皇上,现在还来得及,你快派代表谈判签字呀!”

捷克的起义眼看快要胜利了,可惜由于起义军的领导权掌握在捷克贵族手里,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幻想通过谈判让皇帝作出让步。于是,他们下令停止攻城,派出代表进宫与皇帝谈判,结果坐失良机,使皇帝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斐迪南缓过气来,向天主教联盟求救,宣布剥夺捷克议会选出的新教联盟首领、捷王普法尔茨选侯的爵位,授予天主教联盟主力巴伐利亚选侯巴克米利安以公爵爵位。巴克米利安立即派出自己的精锐部队2.5万人“救驾”,由名将蒂利统帅。天主教同盟还向斐迪南提供了大量金钱援助。西班牙也派兵参战。

1620年11月8日,在捷克首府布拉格附近的白山,蒂利统帅的精兵与教军2万人展开决战。虽然新教军占有位于白山和沼泽之间良好的防御阵地,但士兵缺乏训练,纪律松弛,步兵遭到敌兵的首次猛烈冲击便四散溃逃。这样,天主教军只用不到两个小时便取得了会战的胜利。从此,捷克成为哈布斯堡奥地利的一个省,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长达几百年之久,捷克人民陷入奥地利的残酷统治之下。捷克起义被镇压后,德意志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不仅占有捷克,而且和西班牙保持联盟,把势力伸向德意志西部和北部。西班牙则想统治荷兰,这又引起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恐慌和英、法、荷等国的不安。于是,哈布斯堡集团与反哈布斯堡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从此,这场战争转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

1625年2月,丹麦在英、荷、法等国的支持下,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联盟为名出兵德意志,占领卢特城。与此同时,曼斯菲尔德率英军进占捷克西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起用瓦伦斯坦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与丹麦军队作战。

瓦伦斯坦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原为捷克贵族,但因长期在德皇军中服役,已经德国化了,连他自己也自认为是德国人,他采用以战养战的政策,靠掠夺驻地居民的粮食和财富来维持军队的供应。每攻克一地,他的军队就像蝗虫一样将居驻地抢劫一空,人们称他的军队为“瓦伦斯坦蝗群”。

1626年,瓦伦斯坦和天主教同盟的军队打败丹麦和新教诸侯的联军。丹麦国王被迫于1629年5月在吕贝克签订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德皇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以后所占教产全部归还原主,同时根据瓦伦斯坦的计划,德国在波罗的海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舰队。

瑞典害怕德意志的计划影响它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遂在法国大量金钱援助下,于1630年7月从法国北方打了进来,揭开了“三十年战争欧洲阶段”的序幕。

7月6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统率1.3万军队在德国东北部奥德河口登陆,不久,瑞典又派来了2.6万人援军,使古斯塔夫的总兵力达到近4万人。而此时,天主教阵营发生了内讧,瓦伦斯坦被免职,瑞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许多地区。

德皇闻讯后令蒂利率军阻击。9月17日双方主力集中于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展开决战。蒂利军3.5万人,装备火炮26门。瑞典军2.4万人,拥有火炮100门。

瑞典军排成新型的线式阵形,而蒂利军则按传统战法排成一个个密集的方阵,双方先是互相炮击,因瑞典炮兵火力占优势而给敌人造成巨大损失。蒂利军在炮轰后发起攻击,但骑兵7次冲锋都被瑞军滑膛枪齐射的火力击退。

这一仗,古斯塔夫沉着冷静地调动兵力,发挥炮兵和滑膛枪的密集火力,彻底打败了以长矛为主的蒂利方阵,蒂利军伤亡达8000人,蒂利本人负伤,而瑞典和萨克森联军共伤亡2700人,其中瑞典仅伤亡700人。这是古斯塔夫军事艺术的杰作,以机动加火力为基础的新战术第一次战胜以数量加长矛为基础的旧战术,显示了改革后的瑞典军队对旧式欧洲军队所具有的优势。

后来,德皇再次起用瓦伦斯坦重新组建军队,收复了布拉,出师巴伐利亚,迫使瑞典军撤向萨克森。1634年,德皇在西班牙军队支持下,在讷德林根大败瑞典军。瑞典军被迫北撤。

瑞典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主战仍在德国境内,但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等地进行。法国和瑞典军队的胜利,使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无力再战,被迫求和。1648年10月,参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以反哈布斯堡集团的胜利告终。根据和约,欧洲领土被重新分割。法国夺得欧洲霸权;瑞典巩固了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德意志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得到确认。它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这次战争对军事学术和技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滑膛枪得以进一步改进,开始大量投入使用;

二是火炮开始实行标准化,炮兵成为一个独立兵种,在战斗中发挥重大作用;

三是旧的方阵战术已经过时,新的线式战术开始形成;

四是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军队编制趋向精干。

三十年战争

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概况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德意志诸侯、欧洲各个主要强国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几百年来宗教和国际政治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正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本人在给他的首相的信中所说:“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

自查理五世以来,哈布斯堡家族就在欧洲肆无忌惮的扩张自己的势力。该家族的运气显得特别的好:1526年,受大举入侵的土耳其人威胁的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为了寻求盟友,选举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德作了它们的国王,从而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得以在中欧、尼德兰、西班牙、南意大利、地中海和美洲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形成了欲称霸欧洲的态势。处于哈布斯堡家族势力包围下的法国十分紧张;南德意志诸侯以及当时正称雄北欧和东北欧的丹麦和瑞典也试图和哈布斯堡争夺地盘,再加上新教国家和旧教国家之间的政治—宗教纷争 ,所以这些因素渐渐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起义阶段(1618-1623);丹麦参战阶段(1624-1629);瑞典参战阶段(1630-1634);法国参战阶段(1635-1648)。“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

“三十年战争”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创立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承认与肯定了主权、国际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创立了对于违约国集体制裁的的惯例。合约缔结之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有助于增进各国邦交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国际领事制度。

欧洲三十年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它带来的影响又有哪些?

欧洲“30年战争”是德意志第一帝国因宗教信仰的问题爆发的内战,从而演变成了整个欧洲范围内的战争。因为战争整整大了三十年,所以史称欧洲三十年战争。关于30年战争,本质上是宗教利益之争,当时是欧洲千年黑暗宗教统治时期末期,基督教分了很多派别,各派之间为了争夺统治地盘,谁也不服谁,同时那些小破国家各有各的利益诉求,那就只好打了,谁打赢了谁牛逼。

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可以说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战后德意志陷入分裂,经济严重下滑。而荷兰的独立被世界认可,更顺势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加速了西班牙的衰落,从此再没崛起。法国趁机获得阿尔萨斯洛林的主权,成为欧洲霸主。瑞典在战后获得了五百万卡登的赔款,并一跃成为北欧强国。

这场战争发生于400年,当时欧洲出现了严重的宗教矛盾,同时也受到了国际政治博弈影响,导致罗马帝国的内战愈演愈烈,变成了大规模的欧洲国内混战,是全欧洲大战,欧洲各个国家的宗教纠纷变得愈演愈烈,开始争夺利益,然后树立了霸权;这场战争导致德意志分裂,然后也形成了欧洲民族国家。

德意志帝国因为宗教信仰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内战,演变成整个欧洲范围内的战争,他给欧洲带来了很强的破坏性,给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导致了诸侯权力的扩大,深刻的影响了人们对这场惨烈冲突的记忆。

宗教信仰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想办法很好地解决,逐渐发展成为内战导致了战争的发生,战争影响了欧洲的格局,结束了一个教皇的统治。

公元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是怎么回事

十七世纪(1618-1648)在欧洲大陆发生的一场战争,战争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了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1618年以前,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境内的诸侯各国分裂成新教和旧教两大阵营,新教阵营主张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室对于其的干涉。而哈布斯堡王室支持旧教(罗马天主教)阵营,对新教阵营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其服从。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1618年两大阵营燃起战火。而德意志周边的大国也先后介入此次战争,试图借此机会削弱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权威,丹麦、瑞典和法国先后以不同名义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哈布斯堡王室在德意志及欧洲大陆的影响力被削弱。

1648年,参战各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和约确定了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地位,各诸侯国均享受宣战权和停战权,神圣罗马帝国无权干涉各诸侯国内政。《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确定了外交关系中的主权原则,开启了利用国际会议和平解决争端的先河。和约签订后,常驻外交使节观念被广大欧洲国家所接受,因此该和约的签订成为了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达成一个什么协议?包括哪些内容?

一、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二、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三、条约内容

(1)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

(2)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3)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臣民不愿改宗者限期迁出;其中归正宗加尔文宗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教产的归属以1624年为标准年,凡在1624年1月1日之前占有的教产可以保留(在普法尔茨及其联盟地区,以1619年为标准年)。

(4)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帝国皇帝及皇室宣战;而帝国皇帝依然无权决定任何重大问题,如宣战、媾和、课税和征兵等。

(5)正式承认联省共和国(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6)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

其中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整个阿尔萨斯;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勃兰登堡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哈尔勃斯塔特、卡明、明登等主教区;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普法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巴伐利亚因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第八选帝侯),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

(7)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

(8)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

(9)瑞典还获得神圣罗马帝国500万塔勒的赔款。

四、影响

1、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

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的衰落

1)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

2)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劳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帝国保留下来,也保留下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使他在今后的欧洲政治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3)西班牙陆战海战皆败,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

法国、瑞典、荷兰、勃兰登堡的崛起

1)法国在此战中获得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三个主教区,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

2)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

3)荷兰独立得到西班牙的正式承认,成为17世纪前期的海上霸主;

4)勃兰登堡在德意志内部崛起,成为德意志境内仅次于哈布斯堡皇室的诸侯,便是后来普鲁士王国乃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前身。

2.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被誉为“影响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