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求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始末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源于中印边界划分问题,因此这里先简要回顾一 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由

求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始末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源于中印边界划分问题,因此这里先简要回顾一 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由来。

塔加路反击战(塔加路反击战免费完整版)塔加路反击战(塔加路反击战免费完整版)


中印之间的边界从未明确划分过,两国人民一直遵循着一条传统的习 惯线。英国殖民者在侵吞了印度之后,蓄意吞并我国的西藏,为此不断越 过传统习惯线,挑起纠纷,为中印边界纠纷埋下祸根。臭名昭彰的“麦克 马洪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印巴分治后,新成立的印度共和国却以极端沙文主义的立场,宣布继 承老殖民者的一切“遗产”,包括对不丹和锡金的宗主权。1950年,印度 官方地图还承认中印边界“未定”,到1954年,官方的印度测量局却突然 片面地把整个中印边界标定为“已定国际边界”。

1959年 3月2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致信中国总理周恩来,正式提出对 12·5 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拥有主权。周总理回函建议双方先共同维护边 界现状,但遭印方拒绝。

8月25日印军侵入中国西藏马及墩地区西南端一个小村庄朗久,攻击 中国边防军巡逻队,是为“朗久事件”。这是中印边界第一次武装冲突, 后来,印度政府承认朗久位于“麦线”以北的中国领土上,并撤出该村。 但印军的挑衅行为并未收敛,10月21日,又发生攻击中方巡逻队的“空喀 山口事件”。为此,周总理于1960年4月19日至25日赴印,与尼赫鲁会谈 了17个小时,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为表明和谈诚意,中方单方面停止在实际控制线我侧区域的巡逻,但 印方却错误地认为是中国软弱可欺,在美苏支持下态度日趋强硬,并推行 逐步蚕食中国领土的“前进政策”。在边界西段地区,至1962年10月20日 止,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43个侵略据点;东段地区,仅1962年上半年, 印军就沿“麦线”建立了大约24个新哨所,6月4日甚至在“麦线”以北的 扯冬修建了新哨所。 1962年7月20日午夜,盘据在扯冬地区的印军向中国边防军发动攻击, 造成中方人员24人伤亡。中国政府先后发出7次强烈抗议,但印方置若罔 闻。不仅如此,10月5日,印度恢复第4军的建制,专门执行入侵中国的任 务;1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悍然下达要将中国边防军从中国领土上“清除 掉”的命令;14日,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叫嚣要同中国人打到最后一个人、 一条枪;16日,印军全面入侵中国边境地区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1962年10月20日清晨,印军以10个旅的兵力在中印边界的西段和东段 同时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中国军民忍无可忍,奋起自卫反击, 在顶住敌军进攻后,于当日晨展开全面反击性进攻作战。

从边界东段克节朗地区入侵的是印度陆军第4师所属第7步兵旅、第4 炮兵旅等部,约6千余人,在克节朗、棒山口、达旺地区成一线展开。解 放军集中1万余人的兵力于20日7时30分发起反击,采取两翼攻击、侧后迂 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经一天激战,一举收复了克节朗河谷, 并乘胜追击,相继攻克吉米塘、打章寺等地。印军第7旅大部被歼,其旅 长季·普·达维尔准将被俘。25日,中国反击部队又收复达旺地区,残敌 逃至达旺河以南西山口一线。东段其他地区的解放军部队也拔除印军据点 10多处,并进逼瓦弄。

西段入侵的是印度陆军第114旅,共约5600人,分布在600多公里正面 的77个侵略据点内。20日8时25分,中国新疆边防部队对加勒万河谷和红 山头入侵印军发起反击,经过1小时激战,全歼该地域印军。21日,反击 部队扩张战果,至23日,全部拔除班公错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 侵略据点。随后,我军转锋南下,对入侵西藏阿里地区巴里加斯及其以北 区域的印军作进一步打击,28日,印军一部被歼,其余溃逃。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 三项建议。印度政府当天予以拒绝,并从全国调兵遣将,试图与中国再作 较量。至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增兵至3万余人,并于11月14日和16 日,分别从东段的瓦弄、西山口向我军进攻。

中国边防部队再次实施反击作战。

印度陆军第4师所属4个旅共8000余人,在沿达旺至邦迪拉公路两侧地 区分段布防,重点在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11月18日8时30分,中国 边防部队发起反击,采用“打头、切尾、斩腰、剖腹”(刘伯承语)的打 法,将敌分割成数段,各个歼灭。经2天激战,印军全线溃退,仓皇南逃, 我军收复西山口、德让宗、申隔宗、邦迪拉等地。我军又在略马车地区围 歼了逃敌800余人,并乘胜南进,至21日,先后收复邦迪拉以南的吉莫山 口、比里山口和鹰窠山口,逼近传统习惯线。

在瓦弄方向上,印度陆军第2师第11旅约2200余人龟缩于瓦弄周围, 呈纵深梯次部署,中国边防部队集中近4个团的兵力,于11月16日4时40分 发起反击,采用“关门打狗”的战法,激战一天,收复瓦弄,印第4军军 长和第11旅旅长乘机逃跑。至21日我军又先后夺回了金古底、长里、古里、 长伦等地。

东段中部,中国西藏边防部队以一部兵力于11月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发 起反击,另以一部兵力于19日向梅楚长、都登方向发起反击,先后拔除印 军侵略据点16个,收复里米金、梅楚长、更仁等地。

边界西段地区,新疆边防部队于11月18日到20日,清除了残存于中国 境内班公错地区6个印军侵略据点。

至此,历时31天的反击作战全部结束,我军共毙伤敌第62旅旅长霍希 尔·辛格准将以下官兵4800人,俘敌第7旅旅长季·普·达维尔准将以下 官兵3900人,在东段地区收复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 线附近地区,清除了西段地区全部印军入侵据点。而据印度国防部1965年 统计,印军在“1962年战争”中死亡1383人,失踪1696人,被俘3968人。

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再次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 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印度虽未接受,但实际上已无继续作战的 能力。遵照政府声明,中国西藏、新疆的边防部队于11月22日0时全线停 火,从12月1日起开始全线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 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内的区域。1963年5月26日前我 国又释放了全部俘虏,并将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 此后,中印边境平静了数十年,印军虽然又逐步越过传统习惯线,但 再也不敢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政府已多次呼吁中印通过谈判彻底解 决边界纠纷,遗憾的是至今仍未得到印方的积极回应。

介绍一下中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南的“法国炮台”

鬼屯炮台越军防守力量主要为12团4营42连和C5公安边防连,200余人,但里面容纳的同登党政人员数目则无人知晓。163师出动工兵和防化兵用了2吨汽油和12吨炸药进行大爆破,将炮台炸塌。根据从里面爬出来的唯一一个俘虏供称,里面有800-1200人。

具体资料可搜索 百度《对越反击战:炸掉鬼屯炮台活埋1000越南兵》

莫斯科保卫战(苏德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详细资料大全

莫斯科保卫战(俄语: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语:Schlacht um Moskau)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基本介绍 名称 :莫斯科战役 地点 :莫斯科西部及北部外围 时间 :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 参战方 :苏联,纳粹德国 结果 :苏联守住莫斯科,德军闪电战失败 参战方兵力 :数据均始于1941年10月1日

德军约100万人及各型枪炮

苏联红军约125万人及各型枪炮 伤亡情况 :德军伤亡大约581900人

苏军伤亡大约65万人 主要指挥官 :德军:博克、古德里安、霍特,苏军: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 背景,德军方面,苏军方面,过程,发起战役,顽强抵抗,再次进攻,苏联反击,结果,影响,争议,苏军精心布防,苏军领导干部早期存在溃逃现象,德军无法望见克里姆林宫,1941年的冬天并不很冷,纪念, 背景 德军方面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使苏联及苏联红军领导层大吃一惊。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装甲部队以钳形方式推进,先孤立然后彻底摧毁苏联红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则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团军群则向莫斯科进发。苏联红军的防线很快便崩溃,死伤枕藉。 1941年8月上旬,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路上一个重要据点,但斯摩棱斯克的战斗阻碍了德军的攻势直到9月中旬,有效地瓦解了闪电战的战术。其后,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到达莫斯科外围,但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转向南方去支持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对乌克兰首府基辅的攻击。 1941年9月,德军在攻占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基辅后,集中兵力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 首先,把北方,南方集团军群的部分兵力集中到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的攻势被遏制,始终无法突破苏军在列宁格勒接近地的防御,故将集团军群配属的大部分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调往莫斯科方向。) “台风”作战的计画,主要由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协商制定,各项计画都由希特勒审定批准。德国情报机关对于莫斯科正前方部署的苏联红军部队的判断,准确性很高,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它认为苏联红军的战斗序列是:在前方部署的是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的七个集团军,在它的南面是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对后方的苏联红军部队情况则一无所知。西方方面军的兵力估计为七十到一百个师,结果证明与实际兵力相差无几。首都莫斯科方向上匆忙建立起来的防线从空中是很容易查明的。 博克的任务是,在攻打莫斯科之前首先歼灭当面苏联军队。德军计画的基本内容是,以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这条线在中央做为基准线兵分两路进行钳形包围,两军将在苏联红军后方约八十英里的维亚兹马会合。 苏军方面 自7月起,苏联 *** 征用民工在莫斯科以西两道防线上急如星火地构筑工事。民工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妇女。前一道防线称做维亚兹马防线。它的最北端在奥斯塔什科夫以东约三十英里处,据瓦尔代山不远,中间穿过维亚兹马以西地区,最南端在基洛夫以南,全长二百余英里。后一道防线叫莫日艾斯克防线,在莫斯科以西约八十英里,自沃洛科拉姆斯克至提赫文,长约一百六十英里。此外,在莫斯科以西还有四道弧形防线。 同时,苏联从中亚,远东抽调兵力保卫莫斯科。(由于确切情报得知日本在远东地区认定的主要对手是美国而不是苏联,所以苏联方面朱可夫元帅从远东地区调集大量部队巩固首都莫斯科的防御) 另外,苏联还使用坦克伏击战,这是由卡图科夫首次提出的,主要在姆岑斯克附近进行的。实时证明坦克伏击战还是很有用的,卡图科夫为巩固图拉防线赢得了时间,并削弱了古德里安对莫斯科南部的攻势。 过程 发起战役 根据“台风”计画,德军第2装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装甲集群1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开始了进攻。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奥廖尔陷落。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的公路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10月7日则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2-13日。13日,苏联红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联红军58万人。苏军只有85000人突出德军防线。 但实际上,由于希特勒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这实际上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线赢得了时间。 在十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结束了对维亚济马一线的苏联红军的围歼,此时朱可夫有抽调了一批新部队,前往莫斯科。这时,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了不便,它在阻碍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妨碍了苏联红军的防守,双方的许多作战车辆都陷入泥泞中了,还有部分车辆需要坦克拉出。(并不是某些资料说在十月初期下了大雪) 顽强抵抗 保卫莫斯科的海报 莫扎伊斯克防御线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苏联最高统帅部采取了各种紧急措施来保卫首都。 1941年10月9日,莫扎伊斯克防线指挥部获得了新组建的5个机枪营、10个反坦克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这些部队被重新编成了第5集团军,由列柳申科将军指挥。 1941年10月17日,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员。同日,根据朱可夫的建议,在西北方向上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右翼部队第22,29,30,31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出任司令员,方面军的指挥机关则在原第10集团军司令部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朱可夫受命之后,着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一线建立新的防线,并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并想方设法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依然只有9万余人。他还特别注意将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派到莫斯科的各主要方向上去。其中,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开往沃洛科拉姆斯克,列柳申科的第5集团军在莫扎伊斯克,叶菲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在纳罗福明斯克方向,43集团军在小雅罗斯拉韦茨,49集团军在卡卢加等地展开防御。 莫斯科市民也被动员起来。在3天之内,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60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路垒、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因此严重短缺。 10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的多次激烈战斗中,苏联红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将其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莫斯科疏散许多 *** 机关和最重要的企业; 莫斯科外围,德军步兵每师减员达三分之一 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 1941年10月23日,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剩余部队突出重围,但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团依然紧追不舍,并于29 *** 近莫斯科左翼重要军工城市——图拉。由于第50集团军的红军战士和图拉民兵的坚守,德军始终无法突破图拉防线,这使得德军的右翼大大延长,导致其在战线中部无法以足够的战术密度作战。 11月初,莫斯科苏联红军又得到了10万人,300辆坦克,2000门火炮的补充。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当时纳粹德国军队已经到达,为了提升国民及军队的士气,史达林于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举行阅兵典礼并发表著名演说,他说道:“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这次演讲。 而原本是在11月7日10点准时阅兵,但在后来提前至1941年11月7日的8点10分。这一次阅兵是有巨大意义的,苏联向全世界表明了战斗到底的决心。苏军队伍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苏联红军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撤销。各方面军受领命令扼守所占领的地区,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迂回莫斯科。 再次进攻 11月后,莫斯科地面的积雪近1米厚,为了不被德国空军发现,部队沿最短的路径开路,而开路工具也是最简单的,是马拉压路机,并设定了分流点,道路两旁竖起了2-3米高的雪堆,还将汽车漆成白色,这样便很难让高空侦察机发现。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召开了各军团参谋长会议,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为此共集中了51个师。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于是德军第三,第四装甲集群重新部署在靠近加里宁和沃洛科拉姆斯克的北线;他们的部队绕开伊斯特拉水库,占领了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则从南方向莫斯科包围,他们突破了图拉防线,但被一支苏联红军中队拖了几个小时。 苏联红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苏联红军虽然经常处在危急状态,但终于坚持下来并消耗了德军。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据说,霍普纳推进了工程营机车兵,在1941年11月30日冲进一个距离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的郊区,关于这件事,有一种说法是机车兵全部阵亡,另一种是说他们很快都撤退了。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国人的标准来看都异常地严寒。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既没有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由于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而苏联红军则士气高涨。 对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来自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到了1941年11月29日,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已被遏制。此时朱可夫要求史达林将预备队第10集团军,第20集团军和第1突击集团军转隶给西方面军。此时,苏军的实力是,总兵力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德军共有170万人,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虽然德军兵力要多于苏军,但由于其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战线并不稳固。 苏联红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史达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画。苏联红军反攻的指导思想是,同时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威胁莫斯科的最危险的突击集团。反攻的基本任务赋予了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分别在其北面和南面实施突击。 苏联反击 1941年11月29日,朱可夫致电史达林下达反击命令,当晚,史达林下达反突击的命令。但这没有引起德国的注意。 1941年12月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根据所获情报得出结论:苏联没有能力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到了1941年12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首先转入反攻,此时德军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到强烈打击,进攻的苏联红军迫使他们向克林方向撤退。 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12月6日,西方面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被从莫斯科附近击退。 1941年12月6日晚上,在图拉的古德里安部决定退回原来的防线。 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 12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了罗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12日解放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5日解放了克林,16日解放了加里宁,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 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他发布命令说:“每一个人应站在其现在位置上打回去。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许后退”。虽然德军将领都一再要求撤退,而且古德里安和赫普纳都因擅自撤退而被免职,可是希特勒却认为万万不可以退却,否则就会重蹈拿破仑的覆辙。虽然是由于他的固执,才会使这个战役走到了惨败的边缘,可是也因为他的固执,才使他不曾跳入这个深渊。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不肯撤出苏联或是斯摩棱斯克以东的地区,才使他的大军避免了一个比1812年还更可怕的浩劫。 希特勒的计画与拿破仑不同,不是全线撤退而是向后方运动,将原前进的补给线都变成了抵抗据点,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苏联红军收复了卡卢加。在西北方向,加里宁也被苏联红军收复。东南方向,苏联红军解除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莫斯科会战结束,苏联红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15000辆汽车和大量其他装备。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1942年1月7日苏联红军重夺了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宁。1月初,西部战略方向的反攻乃告完成。精疲力竭的德军已经撤退到100至250公里外。德军38个师,内15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遭重创。进攻莫斯科的突击集团被击溃,使德军惊慌失措,希特勒要求死守每一个居民地,一步也不后退,直到最后一兵一卒。 由于缺乏实施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以及缺少快速兵团,苏联红军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赋予的围歼“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任务,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12个师又2个旅)和中央集团军群北翼部队,分别实施反突击,苏联红军的态势恶化。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向部队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会战至此结束。 1942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伤亡人数达50万人,被苏联红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而苏联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却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在反击战中,由于莫斯科的一些大型工厂的撤离,使得苏联红军在反击中出现了弹药不足的情况,使得苏联红军的反击被迫中止,不然也许会歼灭更多德军。 结果 苏联红军以巨大人员损失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别廖夫等一系列地区与城市。 德军的失败使德军士气低落,在冬季战局中,35名高级将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被停职、博克元帅被取消中央集团军总司令的头衔,由克鲁格取代,霍普纳被开除军籍,剥夺身穿军装和领取养老金的权利,古德里安上将被停职,直到1943年2月重返部队,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或停职。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这些人员的损失不可估量。 此后展开了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 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希特勒吹嘘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史达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此战的胜利使得同属于反法西斯国家的英、美意识到,苏联,是他们击败法西斯必须团结的国家,极大提升了苏联在军事、政治方面的国际地位,这也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画破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其遭到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著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争议 苏军精心布防 一些历史著作称,史达林对德军闪电进攻莫斯科缺乏足够的心理和实战上的准备,显得猝不及防。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委员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回忆说:虽然史达林当时确信德国人会攻入莫斯科城,但仍做好了严密布防、拖住敌人、等待西伯利亚援兵到来的打算。 1941年10月12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克里姆林宫、白俄罗斯车站、猎品市场等重要目标。为了日后开展地下抵抗运动,还在莫斯科全城设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在莫斯科附近砍伐了近105公顷的森林用来拖延德军的脚步,高层建筑上设有大量防空炮,半空中设有大量防空气球,晚间城市城市实施戒严和灯火管制,并事先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大楼、“捷运”和“民族”宾馆内埋设了地雷。甚至连圣瓦西里大教堂内都设定了爆炸装置,因为有人推猜德军攻下莫斯科城后,希特勒很可能会乘兴巡游这一著名景点。 有鉴于莫斯科城的精心布防,英国历史学家尼古拉斯·里德斯在1954年曾预言:如果德军士兵真的攻入莫斯科,等待他们的将是类似“史达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人民战争。纳粹军队将被旷日持久的巷战耗得精疲力尽,最终来自远东的苏联援军赶到,德军将被迫投降,战争在1943年就提前结束了! 苏军领导干部早期存在溃逃现象 苏联官方拍摄二战影视作品显示,在德军逼近莫斯科之际,全城百姓同仇敌忾,无数志愿者加入战斗行动,自发起来保卫家园。但事实上,莫斯科保卫战初期,很多官员和百姓还是选择了弃城逃跑。 1941年10月16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关于疏散苏联首都居民”的决议。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莫斯科城很快就被拱手送给德国人了。城内很快便乱成一糟:捷运关闭,有轨电车停运。一些苏共官员们首先仓皇逃离出城。据史料记载,“第一天便有779名领导干部逃出首都,随身携带了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还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看到领导们都逃离了,普通市民们也收拾细软,想办法出城。接连三天,出城的公路上人满为患。但到了10月20日,莫斯科城进入被围困状态之后,人员大量外逃现象不复存在。 德军无法望见克里姆林宫 大家普遍认为,当时德军在距离莫斯科城32公里处进攻受阻,不过已经成功拿下莫斯科近郊、毗邻洛布尼亚的克拉斯纳亚·波里亚纳镇。有传闻说,当时德军将军们登上钟楼,拿望远镜远眺克里姆林宫。应该说,这个传闻听起来极具可信度。可实际情况,只有在睛空万里的夏天方能从克拉斯纳亚·波里亚纳镇远眺克宫,在飘雪的冬季根本办不到。 1941年12月2日,驻柏林的美国记者威廉·希列尔曾煞有其事地报导说:据他了解,当天德军第258师所属侦察营攻入莫斯科近郊的希姆基镇,并从那里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克里姆林宫塔楼。这个说法也不太靠谱,从希姆基也是无法远眺克宫的。更何况当天德军第258师并未参与围攻莫斯科的战斗,德军档案库里也没有找到该师攻占希姆基的证明材料。 1941年的冬天并不很冷 德军第2坦克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曾将兵败莫斯科城归咎于俄罗斯的严冬。他说,如果不是严寒的阻遏,德国人11月份就在克宫里饮酒庆功了。由于冰雪天气,德军坦克深陷雪地、大炮也因燃油被冻无法开动,攻击力大打折扣。 但事实情况究竟如何呢?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只有零下7度(此前10月份还多次下过雨,造成道路泥泞),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虽然11月11至13日气温曾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样的天气很难被称之为“严寒”。 真正严寒(零下40度)的降临是在1941年12月5日苏联红军转入反攻之际。也就是说,严冬气候只是在苏联军队转入反攻追击德军之时起到一定作用,而残酷的莫斯科城下阻击战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 在那时,德军士兵只能围在篝火旁,燃烧宝贵的汽油。 博罗季诺之战中的德军溃败 博罗季诺之战是莫斯科战役中一场关键战斗。一些著作将这场战斗描述得非常惨烈。事实情况却是,驻守博罗季诺的德军是一帮乌合之众,在苏联红军的凌厉攻势之下很快便败下阵来。 1942年1月21日,俄罗斯人与法国人时隔130年之后在博罗季诺战场再次相遇(1812年夏,博罗季诺会战,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率军入侵俄国,在博罗季诺曾与俄军进行过一次恶战)。这些法国士兵其实是德军的法籍雇佣军,总计2452人。他们的任务是守住博罗季诺,阻止住苏联红军的进攻。德军元帅冯·克鲁格在向雇佣军们做战前动员时说:“要像拿破仑那样英勇战斗!”事实上,这支雇佣军根本不经打,几天内便被彻底击溃:一半士兵阵亡,数百人被俘,余者带着冻伤被遣送后方。 其实,早在1941年12月16日,惊讶于德军溃逃的希特勒曾发布一道类似史达林当年签署的死命令:“不许后退!”,“坚守阵地至最后一名士兵战死”,并威胁称如果溃逃,将枪毙负领导责任的师长。但希特勒的强硬态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使得德军有序的撤离,并巩固了防线。第4集团军参谋长布鲁门特里特在《致命决策》一书中写道:“希特勒已经意识到,部队在雪地上的撤退将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我们的军队将重蹈拿破仑军队的覆辙。”结果不出希特勒所料:仅仅3年半之后,苏联红军便攻入了柏林…… 纪念 苏联于1965年授予莫斯科英雄城市的称号,以纪念战胜纳粹德国20周年。此后每年都有例如阅兵等纪念活动。 2004年12月7日,身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服、装备当时武器的俄罗斯军人在莫斯科郊外重演了63年前阻击纳粹德国军队的莫斯科战役。参加这次表演的有2500名俄军官兵以及30多辆T-34坦克。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二战幸存老兵观看了表演。

奇兵!王近山组建新8旅,没时间整训直接上战场,一仗成名摘帽子

1940年,为了打击日伪军分割封锁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的更有力发展,并可积极地影响到全国的抗战形势,克服国民党内存在的投降危险,八路军于8月20日至12月5日向华北日伪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扫荡"作战。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所以人们习惯把这次战役称为"百团大战"。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疯子"将军王近山在战场上就经常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有硬仗,首长就把他派到哪里;哪里有硬骨头需要啃,他就出现在哪里。这一次,王近山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受命参加组建"新8旅"并担任副旅长。

这支"新8旅"是由当地先遣纵队、筑先纵队等部队合并整编而成,当月下旬又兼并了冀南第三军分区。完成建制后,部队从卫河东移师到了卫河西。因为反扫荡的任务刻不容缓,因此新8旅组建后根本没有整训的时间,马上就要担负起重要的作战任务。部队之间、干部之间、干部与部队间相互都来不及熟悉和了解。然而,王近山必须和张维翰旅长、萧永智政委等领导同志一起带领这样一支刚组建的"杂牌部队",立即投入由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组织指挥的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此时的王近山思绪万千,因为他将率领一支毫无作战经验的部队,去应对极其险恶的战事。他不得不花些时间去思考如何尽快转人新的工作思路和角色。他再明白不过,今后的仗一定会越来越难打,越打越残酷。

在新8旅指挥部,王近山按照他的习惯在标明着平汉铁路邢台至沙河段的地图前沉思。他时而会来回不停地踱步转圈,以利于加快自己的思考。刘金星走进来向他做了简要汇报:部队在破袭铁路线上的战斗已经全面打响,目前进展顺利。

"问题呢?"王近山皱起眉头看着他的"智多星",因为他从来不喜欢只报喜不报忧。

刘金星: "问题也有。东马庄、七里桥一带,部队和群众刚开始破坏铁路,守敌便发现了,敌人一阵机枪扫射,参战的群众被吓跑了。康庄一带,拆毁了一些铁轨,正要爆破铁路时,一列火车开来,车是出了轨,但是爆破没有完成。另外,铁轨拆下来后,搬运、转移、埋藏都费时费力,因此破袭进度缓慢。"

王近山默默地听着。他在思考如何把这支新部队从实战中带出来。他脑子里的基本概念就是: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带部队的办法就是要:抓干部,干部抓。

于是,他想到了召集干部们集体谈次话,再搞一次战前动员,好好抓抓干部。

王近山赶到野外,集合起来的指挥员们站在野外的空地上。空气中凝固着些许的沉闷。王近山站到山坡上习惯地眯起双眼,扫视着各级指挥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所有人都沉默着,一些指挥员遇到王近山的目光,不由得低下了头。王近山面前的各级指挥员们风尘仆仆,有的甚至还带着伤。

只见王近山一脸严肃地面对着每一个人,他的不怒而威影响着在场的人们。指挥员们等待着他的怒火喷发,但是,王近山并没有发作。他缓步走到一个头上缠着绷带的干部面前,替他系好领子上的风纪扣,轻声问了一句:"伤得不重吧?注意不要感染,战士们可是都在看着我们呢。"这个干部被王近山的举动和亲切的话语感动得有些不知所措。

王近山回到队伍前面,声音平和地开了口:"我们参加的是一场大战,是在正太路和平汉路上有八路军100个团的大规模作战,为的是坚定和振奋敌后根据地和全国军民的胜利信心,打破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我们新8旅作为参战部队,应该鼓舞斗志,打出战绩!初战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气馁、乱了套路、没有了招数,最可怕的是丢了我们的魂!同志哥,打仗、打仗,打的就是一股气势!打的是胆!打的是魂!我们这些人就是要在困难的时候沉着应对,不害怕,不动摇。我们是在创造一种战争,是在打一种前人没有打过的战争,我们只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挫折和失败中使自己聪明起来。我看哪,你们和我一样,都想在战场上当英雄好汉,不愿意当孬种!更不想在战场上只当看客。那么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有个干部听了王近山的动员,有些激动地吼了一声: "打出我们的威风来!"众人跟着叫了起来: "对,打出我们新8旅的威风来!"

王近山听到这些喊叫,笑了。他双手叉腰向前走了几步,几乎站到队伍当中大叫一声: "好,有种!要的就是这种魂,这种气!哈哈,我就知道你们谁也不想当熊包。"

在王近山鼓动的话语中,指挥员们渐渐抬起了头,鼓起了勇气。王近山接着说: "好了,雨过天晴。大家有了信心,鼓了劲儿,提了气儿,现在就想想办法,怎么解决眼下的问题。"

一个指挥员声如洪钟:"报告,我带一个连回去,把那个出了轨的火车炸掉,继续破路!"

"好!一回生,二回熟,以前没见过火车,现在见过了就不怕它了!"王近山接上话茬鼓励道。

又一个指挥员有些慢条斯理,"报告,依我看,把铁轨埋起来的方法速度太慢。"

"哦?速度慢就得想快办法,依我看,把拆下来的铁轨就地架在枕木上烧,铁轨烧弯了,鬼子就别想再用了!"王近山就像是在讨论中的发言。前面那个发言的指挥员兴奋地附和起来: "好!依我看,这个办法好!"说得大家轻松地哄笑起来。

王近山也笑着用双手止住了大家的说笑: "打仗要动脑子,做事半功倍的事儿。破袭铁路要抓桥梁、隧道等要害部位,让鬼子想修也不好修!我可告诉你们,做人要老实,打仗可不能老实哟!"

各级指挥员们从王近山这句似乎调侃的哲理中读出了味道,大家咧嘴笑着说: "对!不老实!"

顿时,指挥员们群策群力,气氛热烈起来。

很快,新8旅的指战员带领群众又冲上铁道线,杀向鬼子的据点,铁路线上火光熊熊,日军据点不断地被炸上天空。在邢台车站,指战员和群众一道冲向站台,推到水塔,烧毁站房……

王近山又一次在火光中来到战场,参谋处长刘金星等人跟随在他的身边。

刘金星告诉王近山:那列出轨的火车被彻底炸毁了。在沙河、赵泗水段铁路,23团2连仅用一个排的兵力就攻下日军一座碉堡,全歼了守敌。

王近山目视前方,充满自信地说: "一支部队只要是铸起了魂,每个指战员的心里都竖着一杆战旗,那么他们就会所向无敌!我们新8旅只有在战斗中才能成长。要让指战员们知道,敌人纵然强大,但终究可以战胜,我们的力量会在不断的胜利中强大起来,因为我们身后有全国的老百姓!"

刘金星面带着激动和兴奋说: "日军被我们打蒙了,它在华北的交通几乎全线都瘫痪啦!"此时的王近山却表现得出奇冷静,他眯着眼睛看向了远方说出颇有预见性的一句话: "下一阶段,恐怕要准备敌人回过头来反击我们了。"

这天,王近山站在旅指挥部的地图前,听取作战处参谋向他汇报敌情:"日军的山根中队200多人从曲周向我进犯,现已开进到距我西北六七里的村庄。"

王近山抬头注视着地图上标绘的敌我双方态势问:"部队是否进入待机地域?"当他得知部队已经按照计划在待机地域等候多时了,王近山用拳头狠狠地在桌子上捶了一拳,目光坚定下达命令: "好!看我怎么收拾这帮兔崽子!命令主力22、24团,按照已定计划同时出击,就地围歼这个山根中队!"

就在指挥所里所有的人应答王近山的命令时,有人借机问了一句:"首长,是不是关老爷又该睁眼了?"

王近山微笑着用他的红安话大声说:"那……当……然!"

王近山骑马来到战场的最前线,耀武扬威地站在一个制高点上。那些威武彪悍的警卫人员围在他的身边,随时准备陪他一起杀入敌阵。

因为距离厮杀的前沿很近,根本用不着望远镜。他瞪圆了眼睛,注视着战场的变化,真的如他所说,"关老爷睁眼,是该开刀怒斩侵略者了!"

从战场的各个角度都能清晰地看到新8旅那面血红的战旗,在王近山站立的制高点上高高飘扬。

侵华日军的山根中队长万万没有想到:结束山根中队和自己生命的这场战斗,竟然是如此的干脆利落。可能也是命中注定山根中队倒霉,偏偏碰到了这样一个难以对付的对手。因为双方开打以后,他根本没有明白过来就已经输得精光,甚至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了进去。

129师的新编第8旅仅靠这一仗,就打出了战场上的威风,甩掉了"杂牌部队"的帽子,并在史册上刻录下歼灭山根中队的光辉战绩。

战后,硝烟尚未散尽,只见几个战士兴高采烈地推着一门缴获的日本山炮往回跑。他们边跑边喊:"打赢喽!咱们有大炮了!"

王近山也快步来到路中间,当山炮被推到他面前停住时,王近山围着这门山炮转了两圈,不时地用手拍拍炮筒,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他嘴里嘟囔着:"好,太好了!该给你们立功。"

所有的战士高喊着:"我们打胜仗喽!"王近山抬起手臂,战士们安静下来。王近山面向战士,高兴地大声说道:"好样的!我知道咱们新8旅个个都是好样的。刚才,我已经查看过小日本山根指挥官的尸体,他们连指挥官的尸体都不要了。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也就是老乡们说的,小鬼子死无葬身之地呀!这就是胜利,是你们的胜利,是咱们新8旅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

指战员们群情振奋,跟着王近山振臂高呼:"八路军万岁!"

多年后,参加过此战的高厚良将军(高厚良,河南新县人, 1928年参加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担任过军委空军政治委员)针对百团大战期间新8旅歼灭日军山根中队的战例赋诗怀念王近山将军:

骁勇善战王近山,指挥八旅战平原。

大连寨村反击战,山根中队被围歼。

毙敌官兵一千二,山根尸体丢野地。

缴获山炮七五式,军民欢腾庆胜利。

中印自卫反击战

就小印度...怕啥..直接冲到新德里抓住印度领导人的头说“给劳资滚远点,劳资没空和你小打小闹.”..不是看在唐司去你们那取过经..;劳资就带这兄弟们杀过去了....灭了你.小印度

1962年10月20日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朱可夫是战场消防员。。属于国防部长级别的。。每个战役中基本都有他的身影,比如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崔可夫时任74(真的记不清了,不是专业的。。好像是吧)集团军司令,只是前线司令。。。斯大林格勒战时最紧急的时刻只有他的部队200残兵在城市边缘抵抗到援军赶到。。。后来好像当上了个集团军群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