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海纳百川与功成身退一一《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赏析 清代政治家林则徐,有一副有名的对联题于书室:“海纳百川,有

海纳百川与功成身退一一《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赏析

清代政治家林则徐,有一副有名的对联题于书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意思是要象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道德经》中还有一章与他上联的意思非常相似,还提出了怎么修养这种大气的方法:“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原文和它的理解。

一、原文

大道汜兮①,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②,功成而不有③。衣养④万物而不为主⑤,常无欲⑥,可名于小⑦;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注释

1.汜:同泛,广泛或泛滥,广大、博大。

2.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3.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4.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生养。

5.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6.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这里可以理解为无功名利禄之心。

7.小:渺小。用儒家的话说,这里指虽然可以独善其身,却不能兼济天下,所以还是显得小气了些。《道德经》的思想不全是出世,也有入世的思想。

8.大:伟大。这种伟大与81张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译文

大道广泛、博大,左右上下无所不到无所不包。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利益。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保有它的伟大。

四、赏析

这一章的思想跟《道德经》一贯的“功成身退天之道”的思想一脉相承,遥相呼应,并且有更加深刻的阐述。那就是不但要在行为上做到功成身退,也要在心理上做到功成身退,不自以为伟大,不自高自大,从个体来看,既是明哲保身(褒义)的法宝,也是从集体方面为社会节约能源,所以是能够真正称得上伟大,这是比功成名就更加高一层次的伟大。当然比那些居功自傲的人不知要伟大多少倍了。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洪流

【一】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感想

这一章继续描写道的神奇之处。万物的生长运行都离不开道,道生育万物,促成万物的生长,却不辞辛劳,却也不自以为有功,似乎道一直都在做着本来该做的一切,以至于人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道有着大小的两面,一方面道很微小,万物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都是道在里面来不断的作用,这种变化的过程都不容易让人感受的出来。另一方面因为万物都是从道中产生,也会再回归于道,道包容万物,所以道又很大。

【三】提问

1、老子对于大道的描述是怎么样的?

这一章老子描写的大道,是一种“泛”的感觉,就好像只舟处在汪洋大海中,感受着四周的宽广无边,感受着海流的涌动。而万物都是这个大海中的小船一样,被推着在不断的前行,小船上的补给也都是来源于大海。不过这里也只是勉强比喻一下,实际上大道包容一切,一切都是浑然一体的感觉。

2、如何从细微之处来悟道?

人的生长过程本身就是极其的神奇,从无到有,在从婴儿快速生长,以至于人都对于这种神奇的变化习以为常。而且人的组织,比如企业等,也都是一种生命形态,这种变化本身就是道的作用。可是这种变化却又显得微小,不管是生长还是衰老,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不知不觉间就发生了变化。

所以从细微之处来悟道,就是要能够看到那些细小的变化,是这些细小的变化不断的累积起来,才形成了个人的大的变化。透过事物的变化过程,也正是来悟道的方法之一,知晓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事物变化。

3、如何来感受道的洪大?

除了这种细微的变化,道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它无比的洪大。把眼光放大,个人只是短暂的几十年,国家也是几百年的历史,人类也有着其命运,哪怕是星系也存在着寿命,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永恒的可能就是道本身,是那个作用一切无有循环的东西。所以感受如此磅礴洪大的道,自己的心可以和它浑然一体,也就觉得心变大了。这样短暂人生的种种苦恼,根本不值得花心思去执着了。

第四遍学习《道德经》之目录

《道徳经》第三十四章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不自为大

原文: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

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

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万物的主人,永远没有私欲,可以说是渺小得很,所以可称它为“小”;

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认为是主宰,可以说极其伟大,所以可称它为“大”。

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我的解读:

本章说明道的作用。核心内容是老子对小和大的阐述。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各适其性,而丝毫不加以主宰。这就道出了“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结论。

老子在这一章是要告诫我们:“小”能成就“大”,平凡成就伟大。

伟大寓于平凡,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才是真伟人。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标新立异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人不能要自己放到空中楼阁之中,让思绪永远停留在理想世界,因为人不可能离开现实世界生活下去。

老子提出,道是非常伟大的,道可以决定万物的生长,但是从不居功自傲,从不邀功。这便是道能够称之为大的原因。人们不仅要认识道,还要善于学习道的品质。

在现实当中,很多人取得一点功劳就自大自负,甚至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样的话,只会显得自己更加渺小。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晚清大儒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立下赫赫战功,却从不邀功,最终获得了清廷的赏识,后来做了大官。

老子认为,永远没有自己的欲望,就是大道的特质。大道无欲无求,没有欲望便不需要追求名声。因此,它在人们的眼里,时常显得微不足道。真是因为道不自认为伟大,所以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伟大。

但是道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的概念。道可以名大也可名小。

但在人类看来,人是万物之灵,有着思想和意识,既可以创造事物,也可以改变事物。所以人类常常自认为是万物的主人,可以主宰万物的命运,也可以任意命令和指使万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需知,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正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我们非但不能主宰自然,还常常遭受自然的制约。

大道主宰了人类的命运,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为我们提供了生机和能量,如果人类真可以主宰万物,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时常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呢?所以人类还是要遵循道的自然规律。

哲学思考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功成而不有

哲学思考 推荐编辑: 四为堂主人

推荐理由:《道德经》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历史经典书籍,作者在这里介绍了第三十四章,“功成而不有”这一部分,用日常口语化,通俗易懂的笔触将意思还原出来,有理有据有新意,说得深透。旨在告诉读者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谦虚低调的处事作风,这样才能够走得远。是一篇好文章,值得推荐。

谈一谈《道德经》当中的第三十四章,这一章节主要围绕“谦虚”展开。

大家都喜欢低调的人,哪怕做了好事:不不不,都是大家的功劳;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哪里哪里,今天实在是走狗屎运了。

这么说,周围人心理听了自然舒服;你好我好大家好,其乐融融。

很少会有二愣子,人家夸奖他的时候,会说:哈哈哈,我也觉得自己很聪明,这件事办得太到位了;要不是我,你们怎么可能坐在这里一起享受庆功宴。

1.大道汜(si)兮,其可左右

汜:广泛的意思。

大道汜兮:时时刻刻,保持大道,就能够顺风顺水,才可以无所不能,无往而不利。

那么啥是大道?在老子眼里:道就是最高的本源。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顺其自然,就是最舒服的,就是最好的,就是阳光大道。

理解这句话,务必首先明确这个大道是啥。

凡事顺着自然走,始终能够踏在阳光大道上;可以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目前的工作,是不是你喜欢的,是不是你所擅长的。

明明是个文官,却要做个武将,那势必很难受;明明是个张飞,非要做诸葛亮军师的位置,摇着一把扇子,那也不伦不类。

2.万物恃(shì)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恃:依赖。

万物依赖其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却不占有功名利禄。

对于老子来说,不居功是很重要的战术。

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一旦功成名就了,完成了那个既定目标,就赶紧走人;不要贪恋那个坑位,后面还有兄弟要上;其他人憋久了,自然看你不顺眼,就有危险了。

功成之后,老大往往闲下来,对外没事儿干了,就开始内部整顿了。

嗯,瞧你这眼神色儿,是不是想抢我位置啊。

来来来,该抓的抓,该杀的杀,该算账的算账。

想当年上战场,竟然和我睡在一张床上,跑得时候比我还快;现在既然已经是秋后了,正好......

春秋末期越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

他实在太深谙人性了,认为勾践可以同患难,绝对不能共富贵,就告辞了。

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对手,背后插刀的,往往都是身边的人。

范蠡也算仗义,走到齐国,留下书信给好朋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意思是你也好撤退了,留在勾践身边实在太危险。

文种没有听从,果然越王勾践送了一把剑给文种: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意思是你教我攻打吴国七种方法,我只用了其中三条就灭掉了吴国;剩下还有四招没用,要不在你身上试试?

文种只好自杀,范蠡最终活到了88岁。

同样悲催的还有韩信,明明是西汉功臣,协助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夺取天下;本以为功成名就,从此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却万万没想到,被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即使养育了万事万物,也不应该骄傲自满;以为这样就可以居功,甚至向上级主动要好处;此时此刻更应该小心翼翼,要知道功高盖主,并不是好事儿;务必要保持低调谦逊的姿态。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赶紧撤掉了湘军;避免树大招风,引起朝廷的不满。

常无欲:常常;无欲,无欲则刚么。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事万物已经归附与我,更不要自以为是,往后余生可以主宰一切,高枕无忧;小心驶得万年船,只有时刻保持低调,才能够拥有大局观,才可以走远路。

老子是强调“无为”的,这位老人始终觉得“无为”才能够长寿,“无为”还足够安全。

尽量把自己往小的整,往柔弱的方向靠近。

但是你不小心已经做了好事儿,不小心成了老大;千万要保持低调,不要到处宣扬,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老子:少思寡欲。

老子所提倡的欲望,只要那么一点点,保证温饱问题即可,不然就是浪费了,不然就麻烦了,不然做事就辛苦了。

4.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正因为不自以为伟大,不认为自己是个角色;所以周围的人才纷纷拥护,位置才越来越巩固,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伟大。

也只有这样处理,才不至于自找麻烦,引来祸患。

三国祢衡就是典型的自大狂:

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赤裸身子,击鼓而羞辱。

后来祢衡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时年二十五岁。

东汉杨修,处处展现聪明,结局也是被曹操杀了,时年二十四岁:

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杨修招呼大家把整盒酥吃了。

曹操问:为什么这么做?

杨修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盒子上写了“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抗?

也就是杨修这家伙儿,不打招呼,自以为聪明,把别人送给老板的礼物,擅自拆掉吃了。

曹操攻打汉中,刘备因险拒守;久攻不下,想要回军,又不忍心。

正好军中请示口令,曹操便传口令:鸡肋。

下属不知什么意思。

杨修开始收拾自己行李,别人问:怎么知道要出发了?

杨修说:鸡肋这种东西,不吃扔了可惜;吃起来又没什么可吃的,这里指的是汉中,所以大王要回军了。

实在是闲得蛋疼,没事儿老猜老大心思干啥捏?自以为是地将信息分享给大伙儿,你一口啊我一口;老大在你面前完全是光着的,好不害羞,太讨厌了,不灭你灭谁。

正所谓,谦下无碍。

为人谦虚,障碍就少了;凡事不要自以为是,自赞毁他,那非常令人讨厌。

想要走远路,就务必要保持低调,抱着为他人服务的心态,一路走下去;最终才能够自利利他。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春秋时期·老子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解析:

这一章旨在讲大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即德。核心内容是老子对小和大的阐述。道生养万物,却不自恃有功,也不自以为大,正因为道不在大,所以才成为最大。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老子在本章的开头解释说,道广阔无际,是宇宙的主宰。在老子看来,大道正如江河一般广泛流行、周延四方。事实上,老子在这里形象而具体地描述出了大道的存在形态。

道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呢?老子认为,永远没有自己的欲望就是大道的特质。大道无欲无求,没有欲望便不需要追求名声,因此它在人们的眼里,时常显得微不足道。老子最后指出,正是因为道不自认为伟大,所以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伟大。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人认为其是一个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然而,道无欲无名、可小可大,绝对不是超时空的无差别的本体:还有人认为,道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其实,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道”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还可以使人摒弃占有欲及支配欲。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大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老子认为,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他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应遵循大道,但是统治者治理国家与个人修为关系确实是十分紧密的,个人修为是小道,而以小道去治理国家便成就出了大道。“常无欲”是个人修为的核心,只要治国者摒除个人私欲,就不会视天下万物为私产,从而也就会出现“万物归焉而不为主”的理想社会环境。

与大道相比,人类的行为往往是截然相反的。在人类看来,人是万物之灵,有着思想和意识,既可以创造事物,也可以改变事物。所以人类常常自认为是万物的主人,可以主宰万物的命运,也可以任意命令和指使万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需知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正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我们非但不能主宰自然,还常常受到自然的制约。此外,人类同样是从大道中衍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大道主宰了人类的命运,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为我们提供了生机和能量。如果人类真可以主宰万物,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时常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呢?比如,我们过度开采森林资源,肆意砍伐树木,毁坏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重则还会引起泥石流、沙尘暴等灾害的发生。

感悟:

这一章还是讲的大道,道的存在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然而它不是显性的,而是潜藏在内在事物之中。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依存事物的规律办事,遵道而行。不做力不从心之事,不勉强别人,也不勉强“自然”。凡事顺其自然!低调做人,不自以为是。纵使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优点,也没有必要炫耀自己。充分认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修炼自己的品德,谦虚谨慎,内敛自重,不张扬!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不自卑!

帛书《道德经》第三十四 章 道泛 其可左右

原文译文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译文: 道遍布一切啊,可左可右,无所局限。完好地顺应万物的功能,全面地遵循万物的规则,而不局限于具体的某种方式。万物归顺它而不要求万物听从它,处在无所偏好的状态中,只是任由万物自然运行,可以认为它的作用似乎是微小的。就是因为万物归顺它而不要求万物听从它,所以万物都能够顺应本性完好地运行,可以认为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圣人之所以能成就一切,就是因为他不执着自身的观念,所以能成就一切。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详细解读

一、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泛”表示遍布一切。这句的意思表示:道遍布一切啊,可左可右,无所局限。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名”表示定义、局限,“有”表示具体的某种方式,“名有”表示局限于具体的某种方式。这句的意思表示:完好地顺应万物的功能,全面地遵循万物的规则,而不局限于具体的某种方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这两句的意思表示:万物归顺它而不要求万物听从它,处在无所偏好的状态中,只是任由万物自然运行,可以认为它的作用似乎是微小的。就是因为万物归顺它而不要求万物听从它,所以万物都能够顺应本性完好地运行,可以认为它的作用是巨大的。

以上几句主要讲述道无所执着,任由万物自然运行,所以万物都能够顺应本性完好地运行。

二、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这句的意思表示:所以圣人之所以能成就一切,就是因为他不执着自身的观念,所以能成就一切。

这句主要讲述圣人效法道无所执着,所以能够成就一切。

总结: 这章主要讲述道无所执着,任由万物自然运行,所以万物都能够顺应本性完好地运行。圣人效法道无所执着,所以能够成就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