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 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0 (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 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0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 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0


(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3、〖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反对。

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条原理)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3、〖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3、〖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Ⅳ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什么意义

以前问云聚社学长要来一点复习资料,ms来源是2008届一位超牛大侠。美学给了8万字一篇word,你要的话发给你。考的话足够了。至少朱光潜肯定是名家。

sfls不是有很多学长么。问他们多多讨教呀。怎么不去renren跑到这里来。。。唉。话说要靠保送的原来的自招资料都白要了。。。其他的话在学校里解决好了。

第一章 绪论

一、基本概念(识记)

(一)"美学之父":

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顿的尊称。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学科的性质:

1.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3.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

(1)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 具有理论的形态

3.美学学科的建立

(1) 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

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其理中在于:

(1) 有助于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

(2) 人类审美活动并不限于艺术,以美为对象不会排斥艺术,但如美学仅仅以艺术学对象则会排斥自然美和社会美

(3) 从方法论上看,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深入研究生活美有助更好理解艺术美。

2.美学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即艺术哲学。

(1) 以往美学史上,大多数美学家都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 艺术在质、量和社会作用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实际生活中的美。

(3) 从方法论上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有助于理解低级的生活美。

3.美学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这种观点试图从美感经验出发综合前面两种观点。

4.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自由创造。

(2) 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

(五)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具有密切关系:

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总的指导意义。

2.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于客观存在,客观规律的尊重,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美学就应当从客观存在的人类审美现象出发,研究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

3.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美学研究运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就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审视各种美学问题。

(六)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这是由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决定的,美学研究的方法应当是多样的。

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各种美学研究的方法只有与人生价值相联系才能把美学研究引向深入。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层次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不是等量客观的,这里有最基本的方法与具体方法的区别,要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区别对待,使之适用于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方面。

二、基本理论

(一)如何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

1.美学研究对象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2.提出这种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1)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是美学研究的基本材料和出发点。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对象,涵盖了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

(2)

美学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既可以了解人类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为今天的美学研究提供出发点,又会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上存在的种种审美现象。

(3)

美学之所以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因为艺术在美学研究诸对象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艺术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决定了通过艺术去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和审美观念等会更有效、更深刻。这些重要特点是:

a.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b.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

c.艺术作品蕴含的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概括,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因此通过艺术去研究其它审美对象,就更容易深刻揭示它们的审美特征和审美物质。

d.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艺术作品能充分显现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美学思想。

(二)如何理解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美学研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具体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只有通过具体的方法才能具体化和深化。在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的采用方面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3)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同时还应明确:

a) 美学研究的方法极其多样,任何人、任何一种研究都不可能采用所有的方法,只能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加以选择。

b) 各种不同的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能使研究深入发展的具体方法。

c) 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不同时代美学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这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劳动与美的联系中加以阐述的。

2.美的规律的理论。这是关于人类审美创造方面的理论。首先,强调人类创造美的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其次,美的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具体生动的形象。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于异化劳动的研究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即异化劳动的两重性表现为美学上所具有的两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4.艺术本质理论。

a.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b.其次肯定艺术与经济基础联系的特殊性,即与政治、法律等相比,没有那么直接,存在着一些中间环节。

c.艺术的本质在于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主要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艺术、促进了人类美感的形成。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其实也就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因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3.马克思主义美学唯物、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契合、相融和的结果。

4.马克思主义美学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种种美学问题的论述都处处贯穿着历史的观点,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

三、分析阐释题

(一)应当如何理解美学学科的性质?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涉及的是对于美学的学科性质的理解,也即回答什么是美学的问题。以下是回答内容要点:

(1)

审美现象的历史性和普遍性。爱美是人的天性,在远古的人类童年时代,原始人类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例如:山顶洞人用贝壳、兽牙制成的项链持在脖子上作饰品,仰韶人制作生动多彩的彩陶以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到了今天,现代人更是十分自觉地创造美、欣赏美。人们创作艺术作品、美化生活环境、美化自身都表达了对美的不懈追求。这些充分表明审美现象是一个历史的现象,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审美活动也会不断发展;同时审美现象又是一种普遍现象,渗透到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

(2)

美学是对人类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理论概括和总结。美学是对人类在长期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实践中不断提出的各种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回答。

(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由鲍姆嘉登创立的,不过,他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这是不够的。因为尽管美学与认识论不能截然分开,美学应当包括对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和审美现象的认识,但美学还与本体论、方法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

应当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中把握其学科性质。美学与诸多其它人文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与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学科也有某些联系。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原因就在于与美学一样,这些学科都是人文学科,研究的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美学学科,美学与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本质的区别。

(5)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美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6)

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美学和人生价值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与美学问题有着各种联系。人类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等的历史演变是与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导致了人类审美范围的不断扩展。美学与人生价值的联系最主要地是表现在与人类审美价值的联系方面。

(二)如何深刻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2) 确立上述美学研究对象的理由在于:

a.美学必须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使得人与客观世界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审美关系则是人与客观世界构成的精神关系的一种,它是各种审美现象得以存在的基本原因。审美关系是人类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以它为美学研究对象,就会使美学研究的内容无比丰富。这样,从被审美欣赏的对象到进行审美欣赏的人,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到这种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品及物化的过程--审美创造过程都进入了美学研究的领域。

b.美学之所以还要研究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种种审美现象。审美观念的历史演变往往是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历史演变所造成的,这样,沿波溯源,通过对于审美观念的研究往往会提供理解各种审美现象的钥匙。

再次,有助于理解不同时代的审美观点。某一特定时代的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的形成都有历史的承继关系,既有对前人审美观念的突破,又有对前人审美观念的继承,因此,通过对此前审美观念的研究,对于更深刻地理解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c.美学之所以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系列重要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艺术是人类意识的集中表现。艺术的产生纯粹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需要,因而摆脱了各种功利的束缚,艺术就有了最充分的表现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和才华。这样,艺术也就能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人类的审美意识。

其次,艺术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这样,通过对艺术欣赏的研究可以使美学研究者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再次,研究审美对象问题,通过艺术就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对象,但由于艺术能最集中地体现人类的审美意识,因此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美与现实生活中的美相比,具有更集中、更典型、更概括的特点。这样,从方法论上看,把握了高级形态的艺术美,通过艺术来研究其它审美对象,就能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的审美特质。

最后,通过艺术去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最便捷、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艺术是特定时代审美观念的集中表现,特定时代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可以充分显现该时代艺术家和普通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美学思想。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绝对手工打造,不信可检验.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且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要求我们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整个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我们要把二者结合 起来看问题,同时既要反对只承认运动的诡辩论也要反对只承认静止的不变论.

4、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同时,尊重客观规律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与利用规律.要求我们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看问题,既不能夸大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二、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整体,同时不能忽视部分,用系统分析方法看事物、办事情.

2、发展的观点: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用辩证地否定地观点看问题,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矛盾的观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与归宿、检验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认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这应该是美学理论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争议:

“主观派”认为:美只是人的主观意识,并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你不认为它美,它就不美).

“主观派”反驳说:人类对美的判断是变化的,这就说明美不是客观的(例如古代有些部落以穿鼻为美,唐代以丰腴为美,现在就不同了).

“客观派”再反驳:存在决定意识,说美纯属主观概念,等于说“我思故我在”,属于唯心主义.哦!这有点扣帽子了!

还有人说“美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话绕开了美是否为客观存在的要点,是个文字游戏,等于没说.

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事物是美的,那只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有相同的心理结构,于是我们就会有相同的主观判断,所以我们就有了相同的美感.

如果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我们的心理结构会有所不同,因此对美的感觉和判断也可能有所不同;而在同一个时代、属同一个民族、同样的文化背景下,心理结构的相同因素就会多一些,对美的感觉和判断就会相同或相近.

主观判断并不是任意判断,我们的审美判断受到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支配,是否感觉美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学告诉我们:潜意识主要来源于遗传和个体早期(婴幼儿时期)的感觉体验,所以潜意识在不同的人中间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而相同的因素更多些.

我觉得可以把“美”看成是与“好吃”相类似的判断,食品是否好吃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当然是主观的,首先,食品是否好吃,这与是否为身体所需要、是否新鲜密切相关,我们对食物口味的判断应该起源于无数代以前生命体的自然反应,通过很多世代的心理遗传,逐渐形成了我们的味觉判断.

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辩证唯物论:4、5课

认识论:6课

唯物辩证法:7、8、9、10课[唯物辩证法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历史唯物论:11课

价值观:12课

辩证唯物主义在高中学习阶段包含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和认识

论(透过现象识本质)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一原理与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

。即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反对从主观出发的错误观点与做法

(2)如何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轻而易举的。既需要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基

本观点,反对主观主义,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

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统一是从静态讲的,历史的统一是从动态来讲的。因此,

我们既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又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反作用于客

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

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这一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受实践的限制,受客观事物自身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随着

社会的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在加深。

(2)从主观方面来看,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这些因素

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

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

物的发展。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一)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

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因此,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正确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

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

效果的程度。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

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

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辩证法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根据2005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把握以下几点。

(一)联系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的关系。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

,既要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又要看到任何事物的内部联系,反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

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配制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1)既不能否认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人们要认识和把握

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

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同时又是客观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时必须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根

据2005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考生重点掌握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

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因果联系是普遍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客观存在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即它一定是由某种现象所引

起,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和预见性。所谓“自觉性” 就是要求们从结果中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

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所谓“预见性”就是要求我们预见某一现象可能产生的后果。只有对

后果进行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的就是这一哲学道理。

(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1)整体和

部分是相互区别的。一是二者的内涵不同。不能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二是二者的

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

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

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

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

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

地位;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三是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寻求最优目标,即要求我们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

挥,即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

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根据2005年的文综考试大纲,删除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

内部联系” 这一知识点。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根据2005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掌握以下两点。(一)坚持发展

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

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

替旧事物的过程。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

程。(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3)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

思维,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根据2005年文综高考考试大纲,这一部分知识点删除了“区分新旧事物的根

本标准”这一知识点,同时增加了“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这一知识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

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

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

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反对不讲科学,不

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根据2005年文综高考考试大纲,这部分内容增加了“科学发展观”

这一知识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

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

伟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

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国家的发展首

先是经济发展,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

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观的

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

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三、坚持矛盾分析法。根据2005年文综考试大纲,这一部分知识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两分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

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彻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同时

,矛盾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

题、办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其次要善于全面分

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即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反对形而上学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

化,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

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

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

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把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辩证的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

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四)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复杂事物发展过程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

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

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

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在事物

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

和解决;同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

一。

(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每一个矛盾中,矛盾的双方也有主次之分。客

观事物内部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

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一原理

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根据2005年文综考试大纲,这部分内容要求掌握以下四点。

(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

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

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

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量变、质变及其二者的关系。这一部分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识。(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

是量变和质变泊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

、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而质

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2)一切事物的变

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要特

别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

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3)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把握适度原则,防止和克服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4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

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

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出现的事物会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再一

次引起质变。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变化,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

路是曲折的。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

观发展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由

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其间必然经历艰难曲折,甚至遭受失败。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4)人是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