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为何失败?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是发生在东汉献帝时期的故事。说的是东汉第一

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为何失败?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是发生在东汉献帝时期的故事。说的是东汉第一网红,反董联盟扛把子——袁绍带领17个兄弟联盟一起打董卓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原文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原文


讨伐董卓,是因为董卓带兵入京,上来就更换皇帝,把持朝政,荒淫后宫,倒行逆施,不得人心,逼得那些汉朝的臣子一起来揍他。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从结果看最终是失败了,但其中不乏名场面,包括二爷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刘关张三兄弟三英战吕布,董卓被迫迁都长安溜之大吉。

既然十八路诸侯齐聚,为何失败了呢? 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先看一下讨伐阵营的人员。 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盟主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掌管物资补给 冀州牧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 兖州刺史刘岱、 河内郡太守王匡、 陈留太守张邈、 东郡太守乔瑁、 山阳太守袁遗、 济北相鲍信、 北海太守孔融、 广陵太守张超、 北平太守公孙瓒、 上党太守张杨、 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先锋官打硬仗 骁骑校尉曹操、出谋划策 西凉太守马腾、 徐州刺史陶谦。

这次讨伐,取得组织上的相对统一,即奉袁绍为盟主,因为当时在江湖名气最大,号称“四世三公”(四代人出了三个超级大官)门生故吏遍天下,虽然有名气,有了领导地位,但这老哥不太会用人,当时声势浩大兴冲冲的去讨伐董卓了,可身边连个像样的谋士都没带,自己也没有手腕能够把这十八路诸侯收拾的服服帖帖,于是就出现了十八路诸侯虽然组织上取得了暂时统一,到了关键时候还是掉了链子。

当时袁绍派人送外号“江东猛虎”的孙坚去当先锋,连战连捷,当时孙坚打的自己物资补给不够了,想管物资补给的袁术(袁绍堂弟)耍心眼,给你物资,你打败董卓的将领就抢了头功,那不能给不给,坚决不给!不给物资,孙坚只得吃了败仗,还损失了自己的猛将祖茂,再后来让孙坚去打汜水关,他也不去了。

在虎牢关前,刘关张三兄弟打败了吕布,吕布三爹董卓赶紧收摊子紧闭大门,董卓一看对手来真的,自己最能打的傻儿子吕布都不挡不住,赶紧跑吧,但人家这种跑不叫跑,美其名曰“迁都”。在这会儿,曹操献计:“袁老大,咱们追上去揍他丫的吧。” 袁老大来一句:“大家都累了,阿瞒你也歇了吧。” 曹操大骂:你个傻叉,劳资不和你玩了。 从这儿可以看出,袁绍一方面没有能力号召大家继续带兵前去追杀董卓,自己对讨伐董卓也力不从心了,此时他们这核心领导层已经出现了思想不统一。

十八路诸侯各部为求自保,都是来看个热闹,凑个人头,不是真刀真枪来打架的,都想着趁此机会捞个好名声,有的人比如袁绍过了把联盟老大的瘾,他已经赚到了,有些人比如袁术总管粮草也捞了不少好处,就想着赶紧撤吧,打什么董卓啊,还是快回家看老婆孩子去咯,这就出现了利益不统一。

由此可以看出,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虽然取得了组织上的临时统一,但临阵变卦,思想不统一,利益不统一导致心怀鬼胎,各自为战,到后来的面面相觑,只得各自撤兵离去,注定这是一场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会战。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最后为何却以失败告终?

因为这十八路诸侯虽然声势浩大却是一盘散沙不敢进攻,其中只有曹操敢与董卓战斗,然而却因实力弱小而不敌。

最后因为内部出现了冲突,所以才会失败的,并没有团结。

因为十八路诸侯的利益有所冲突,内部斗争严重,所以最后分崩离析

三国演义中18路诸侯讨伐董卓,发起人是谁呢?

十八路诸侯是曹操和袁绍一起组织起来的,其中曹操是发起人,袁绍是组织起来的人,因为袁绍地位最高,所以成为盟主。

袁绍。因为袁绍背靠袁家四世三公的名望,加之自己坐拥两州的实力,成为发起人和盟主。

首先的发起人是曹操和张邈,为了讨伐董卓,召集天下18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

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

袁绍、曹操一共召集了有18路兵马, 组成关东联军, 推举袁绍为联军盟主, 共同讨伐董卓。

1,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2,冀州刺史韩馥。

3,豫州刺史孔伷。 4,兖州刺史刘岱。

5,河内郡太守王匡。 6,陈留太守张邈。

7,东郡太守乔瑁。 8,山阳太守袁遗。

9,济北相鲍信。 10,北海太守孔融。

11,广陵太守张超。 12,徐州刺史陶谦。

13,西凉太守马腾。 14,北平太守公孙瓒。

15,上党太守张杨。 16,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17,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18,即曹操。

全国有13个州, 各州的郡(国)多者有12个, 少者也有5、6, 共105郡(约数)。除司隶外也还有12个州, 因此, 郡以上的地方官员至少有117处。这117处的官员中, 来了17处。还有至少100处没来。

公开反对董卓的占14.5%, 是少数人, 还有大多数占85.5%的没有头脑发热, 这占85.5%的大多数人究竟是反对董卓呢? 还是支持董卓呢? 不知道, 因为他们没有明确表态。

因此, 此时的格局为:

1. 董卓直接控制的势力, 是北方西边的凉州, 和中间的司吏, 这2块地盘。

2. 关东联军的主要力量聚集在北方东边的7个州。

3. 南方的益州、扬州、交州、荆州的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参加。

发生战争的地方只在北方, 南方并没有参与。

南方为什么不参与呢?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 南方的益、荆、扬三个州的面积要比北方的九个州还大, 而每个州的级别又都是大致相等的, 这就只能说明: 南方不够发达。

凡看地图, 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 就是: 划分越密集的地方越繁华。

好比今天的蒙疆藏地区, 从地图上看, 大的很, 却不一定有人愿意去。

益州是古巴国、古蜀国, 荆州人是南蛮, 交州是天崖海角, 即使董卓的凉州, 也被戏称为胡汉杂交, 这些大地盘在当时人的眼里都不过是少数民族, 并不像现在这么富饶。

南方的益、荆、扬三个州相比, 扬州是沿海的, 所以又比那两个强。荆州其实不是什么好地方, 在这个时候还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起不到枢纽的作用。不过荆州北部和司吏接壤的那一块还是比较好的。

不够发达, 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 就是董卓尽管作恶多端, 但还没有把魔掌伸过来伤害他们的利益。

在上面北方的9个州中, 西边只有凉州一个, 除中间的司吏外, 东边有7个州, 这7个州才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地段。这和做生意开门面抢码头是一个道理, 越是闹市区的门面, 面积越是趋小, 租金越是趋贵, 越是郊区的门面, 面积越是趋大, 租金越是趋便宜。

董卓当然要优先考虑这上面东边的7个黄金地段, 所以, 他现在没有精力对下面南方的四个州下手。

因此, 对于南方的四个州来说, 你们打你们的, 我搞我的, 不关我们的事, 所以不参战。不支持, 不反对, 看戏。尤其是最远的交州, 从秦始皇时起, 就一直在看戏啦。

北方发生战争, 南方还算是安定的。

董卓的凉系不仅霸占了京城, 而且还要继续向东推进, 尽量把自己凉系的干部安排到这东边的7个地方上去。可是, 这东边7个州的人民不答应, 怎么办呢? 那就只有打仗解决。

东边的这7个州中, 兖州最香。因为:

1. 面积最小, 相对最密集, 人均收入相对就高,

2. 接壤最多, 有5个州为邻居, 起到了枢纽的作用。

所以, 兖州才是这一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 按史书上记载的, 兖州并没有冀州强。是的, 冀州好比是坚硬的骨头, 发达的肌肉, 兖州则好比是灵活的关节。尽管他不强硬, 但若把他打坏了, 骨头肌肉都会瘫痪的。

兖州虽小, 但非常重要。所以董卓下手的目标, 兖州是最优先考虑的对象。而在18路诸侯中, 这个地盘最小的兖州, 居然占了6路(含曹操), 其他州最多的也只2路。可见兖州受到的威胁是最大的。

1. 兖州的6路兵马, 是受到董卓的直接威胁, 他们打董卓是为了自保, 否则会被董卓吃掉。

2. 袁氏兄弟作为地方官员时, 是董卓拉拢的对象, 如果选择与董卓合作, 就是坐等董卓蚕食关东。所以他们打董卓是为了限制董卓势力的扩张, 简单点说, 就是想和董卓争天下。

3. 其他各路兵马, 打董卓是在响应号召。

因此, 这18路诸侯, 打董卓这个目标是一致的, 而打董卓的目的, 则各有各的想发法, 并不太一致。这个变数就大了。

三国演义中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是哪十八路?

三国演义中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是哪十八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东汉末期,董卓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废立皇帝对他来说都易如反掌,这样的举动当然会招来其他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大家就联合起来想要灭掉董卓,这件事情在《三国演义》当中也有描述,书中写“十八路诸侯”联合对抗董卓,但是说了这么多年,你知道这十八路诸侯都是哪十八路吗?当年讨伐董卓的都有哪些人?

《三国演义》中董卓篡权,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可谓人神共愤。后招致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字公路,家族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被举荐为孝廉,经多次调任做到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字文节,颍川郡人,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兖州陈留郡人,因清谈高论被誉为名士,任命为豫州刺史。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人。兖州刺史,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汉末群雄之一。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兖州泰山郡人。 官至河内郡太守。起初,在大将军何进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何进去世后,受拜为河内郡太守。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陈留太守。在汴水之战后归附曹操。此前因为与袁绍有隙,又曾与吕布交往,袁绍几次叫曹操杀张邈,但曹操都未听从,跟张邈更为亲近。后曹操带兵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叛曹迎吕布为兖州牧。后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跟随吕布投奔刘备,全家及弟弟张超都被曹操杀于雍丘。张邈在向袁术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乔瑁,字元伟,兖州刺史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和袁术的堂兄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鲍信,字允诚,泰山平阳人,拜济北相。鲍信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阳时适逢董卓进京,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同意。后袁绍、曹操等人起兵对抗董卓,鲍信也起兵响应。后联盟破裂,鲍信劝戒曹操静观其变。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把曹操迎为兖州牧。在与黄巾军交战期间,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表字不详,东平寿张人,广陵太守,张邈之弟。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字恭祖。丹阳郡丹阳县人。

陶谦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剌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大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逝,享年六十三岁。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字寿成。扶风茂陵人,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超、马休、马铁之父。

马腾身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性格贤良忠厚,受众人尊敬。汉灵帝末年,被州郡署为军从事,掌领部众。累迁至偏将军。凉州刺史耿鄙为叛军所杀后,马腾与边章、韩遂等在凉州共同起事。

初平三年,与韩遂共同率众前往长安,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兴平元年,马腾企图连结种邵等诛杀权臣李傕、郭汜,但为其所败,只得回到凉州。不久被赦免,拜安狄将军。其后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建安七年,转为征南将军,开府。后与韩遂不和,互相攻击。建安十三年,被徵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屯槐里。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辽西令支。

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初平四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字稚叔,云中人。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他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此后一直留在上党攻打山贼。董卓封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叛乱而流落到河东,张杨带兵来到安邑,被封为安国将军、晋阳侯。建安元年,献帝返回洛阳,张杨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 兴平二年,曹操进围吕布。张杨素与吕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却因实力不足而办不到,于是出兵东市,遥为呼应。不久,其部将杨丑杀张杨以应曹操、致使曹操尽收其部众。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第十八镇,曹操

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后镇诸侯皆起兵相应。